【明報專訊】「茪龤v、「爛齒」、「魷魚」都是形容菲林出現不同問題的術語,電影資料館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勞啟明說,一部約90分鐘的電影約有10卷菲林,共10多萬格,數碼化前須人手逐格檢查,包括齒孔是否完整、菲林有否斷開甚至變形,修補問題後才能數碼化,整個過程一般需3個月,單是將菲林拷貝數碼化,一般約要一周。 勞啟明說,觀眾每秒看到的畫面等於24格菲林,以每卷菲林約1.6萬格計,一卷只涵蓋電影中約10分鐘影像,一部約90分鐘的電影約有10卷菲林。他說菲林會隨年月收縮變短,若收縮至不規則變形,兩旁齒孔會移位,令影像震動及不穩定,故修補後才能數碼化,「如(菲林)曲到變了『魷魚』般,一般機器就上不到(播放不到)」。 60歲的雄哥在影圈打滾30年,曾在電影公司做剪接,8、9年前加入修復組。他說,菲林老化會脆弱,導致斷片或「茪龤v,若菲林齒孔爛了,就用膠紙修補,「一部電影(菲林)如果太爛,修補都要數個月」。 30歲的阿傑曾任教科書編輯,2017年中轉投修復組,他稱一切皆因好奇心,亦想承傳修補菲林的手藝,「對菲林的印象,只是年幼時爸爸的『傻瓜機』內那卷東西,很細卷的,跟這些(電影菲林)很不一樣」。他說初期最難掌握菲林的問題所在,對術語一竅不通,「要問師父(雄哥),他就如幼稚園老師般教……(我)學到退休那天都不會滿師,永遠有進步空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