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區一帶道路擠塞問題愈趨惡化。運輸署截至2017年底最新數據顯示,中區平日繁忙時段平均車速進一步減慢,中上環急庇利街及禧利街最低時速僅為2.4公里及3.9公里,遠較成年人正常步速約5公里為低;區內最少有8條道路,傍晚繁忙時段車速按年減慢。有交通學者認為,中區交通已達飽和,政府須配合繞道盡快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倡議可按時段徵收不同費用,愈擠塞收費愈高,收費水平最高可訂於50元或以下,並要以最少減一至兩成車流量為目標。
明報記者 黃俊鋒
運輸署回覆,正就「中環及其鄰近地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作可行性研究,包括因應2016年完成公眾諮詢收集到的意見作分析、參考最新交通數據、海外經驗等,以制定收費區範圍、收費機制、收費時段、收費水平、車輛豁免或優惠及科技考慮等,將於上半年提出先導計劃的具體方案諮詢持份者。
急庇利街禧利街慢過人行
干諾道中天橋時速跌至10.8公里
據運輸署每年車程時間調查,截至2017年底數據,多條中區道路在繁忙時間平均車速錄得下跌,其中上午繁忙時間,上環急庇利街的平均車速在2015至17年間,由時速25.7公里減85%,至3.8公里;上環禧利街亦只有時速3.9公里。至於干諾道中天橋,其平均車速亦由時速15.2公里減至10.8公里。
中區道路在傍晚繁忙時間的車速下跌趨勢更為明顯,最慢路段同是急庇利街,時速僅2.4公里。計車速跌幅,干諾道中天橋最高,2016年時速54.5公里,翌年減逾65%,至18.7公里(見表)。
至於去年數據,運輸署稱因目前仍在整理,暫未能提供。運輸署解釋,在部分較短路段,平均車速易受無法預計狀G影響,如車速會因有其他車輛匯合、路旁有車輛停泊等情G而有所波動。
運房局資料(2015年情G)顯示,周一至五早上7時至晚上8時,進出中區的車輛中,私家車約45%、的士約35%、貨車稍多於10%、巴士和小巴近10%。
學者:收費可最高50元
港大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黃仕進表示,隨茪分蠑W仔繞道啟用,來往港島東西方向已增多一條替代道路,相信待繞道第二期工程完成後,可紓緩中區擠塞,政府下一步應盡快推動電子道路收費。他認為,收費水平可按平日不同時段調整,繁忙時段或道路愈擠塞下收費應最高,估計收費水平可訂於最高50元或以下,「擠塞的時候收費較高,沒有擠塞時收費可以較少」。
他稱,實施電子道路收費是要減少「最關鍵的一至兩成」車流量進入中區。他解釋,中區交通已達飽和,愈接近道路容量上限,擠塞時間愈以倍數上升,減少約一至兩成屬「可入可不入(中區)」的汽車,擠塞有望大幅改善。以運輸署2017年交通流量調查,中環干諾道中每日有逾13.5萬架次汽車駛經,若以減少兩成為目標,即要減少約2.7萬架次。
議員促先增公共交通及泊位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副主席譚文豪認為,運輸署應在繞道全面通車後收集中區車流量最新數據,以決定是否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他說若要實施計劃,政府須先提供足夠配套,如增加公共交通班次、在收費區附近提供足夠泊位或停車場等,以鼓勵汽車不駛入中區,否則汽車只會在收費區邊緣擠塞。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