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規定中成藥必須註冊的《中醫藥條例》條文早在8年前生效,但申訴專員公署昨公布的主動調查報告顯示,1.8萬宗申請中已註冊的不足一成,近四成仍在過渡,部分未交安全、品質及成效資料的個案,經兩度延期,最終沒有絕對限期,公署批評註冊制度進展緩慢、情G惡劣。除健康工房的「三冬茶」3年前因未能註冊要變「食品」,公署調查發現有中成藥利用條例漏洞,加入非中藥成分,即可繞過規管。申訴專員劉燕卿直斥,食物及衛生局、衛生署責無旁貸。
食衛局:積極考慮改中成藥定義
食衛局及衛生署昨回應稱,認同規管中成藥有改善空間,會積極考慮和跟進報告建議,包括修訂《條例》的中成藥定義,計劃明年下半年提交立法會,另會透過5億元的中醫藥發展基金支援業界。
中成藥必須註冊的條文於2010年12月生效,至今年6月底的18,141宗申請中,成功申請「中成藥註冊證明書」(HKC)的不足一成,而同屬臨時註冊的「確認中成藥過渡性註冊通知書(HKP)」及「確認中成藥註冊(非過渡性)申請通知書(HKNT)」佔近四成(見右圖)。負責執行中藥規管工作的中藥組,原規定HKP持有人於2009年6月底前需提交所需的品質及成效資料等,但兩次延遲期限,至今有未交報告但有充分理據的個案,可因應實際情G補交,未有絕對期限。
取「過渡」即可續售 減註冊誘因
公署指出,取得HKP後仍可繼續出售,減低藥廠投資申請HKC的誘因,導致大量申請臨時註冊。
劉燕卿批評,市面上約三分之一中成藥為臨時註冊,情G惡劣。獲HKC的產品完全符合條例要求,對消費者保障較大。她又稱,大多獲HKP的產品最少已售賣近20年,仍未獲正式註冊卻可出售。有關當局未就此類產品訂立明確目標及時間表,令人質疑中成藥正式註冊的規定是否合理。
有中藥課程 無藥師註冊制度
劉燕卿說,不少業界人士反映本港中成藥註冊制度複雜及僵化。業界認為,政府提供技術支援仍不足,且註冊要求嚴苛。另外,調查又發現本港雖有中藥學位課程,但未有中藥師註冊制度。
公署提出12項建議,包括檢討註冊制,探討大量申請長期過渡的原因,以及為現時尚待處理的申請訂立時間指標等。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黃碧雲指出,政府於2000年已有意全面規管保健食品,但延誤18年仍未有完整法例,她對政府的怠惰和「不作為」感強烈不滿及遺憾。
香港中成藥製造商聯合協會理事長江志雄稱,業界面對不少困難,如化驗所不足、化驗成本高昂,但結果不一定獲註冊,盼政府增加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