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改革開放之初,港商在內地投資佔總外商投資額八成以上,廣東每有港商到來,地方政府必派員接送,開路接風,唯恐招待不周。至2008年金融海嘯,港商訂單大減,廣東省宣布「騰籠換鳥」,「換走的是港商,來的,九成是內地企業」,1979年開始北上謀生的佘繼標形容︰「港人完成歷史性任務,兔死狗烹。」 請低薪工人 「打到日台韓死死鵅v 1979年,佘繼標仍是打工仔,奉命替香港「摩打」生產商到順德設廠,就是所謂的「三來一補」(見另稿)。「當時上去搏命,好驚的,民工有時會打劫,又成日遇到『擔挑黨』,又多交通意外,在羅湖搭火車,和豬一齊坐。」已有中國設廠經驗的佘繼標後來與老闆不和,1983年自行創業,做老闆後,出入待遇也有改善,「當時的官、書記在碼頭等你,出入有警車開路」。 1980年代初,廣東省工人一個月工資僅數十至100元人民幣。「很多香港工業人都進去,用廉價勞工,節省了成本,打到日本、台灣、韓國企業死死鵅C」佘繼標形容內地員工「好聽話,沒文化,農忙時,他們真要返屋企割禾的」,也是憑虓G價勞工,其創辦的「香港新生電機科技集團」最高產量一度榮登全球首位,更在美國上市。 法規改善 執法先向港商下手 港商好景不常,90年代以後,深圳工人平均月薪由1989年約300元人民幣升至1999年約1700元,10年間翻幾倍(見表),至2000年後,中國經濟開始轉型,加上各省市自行發展,廣東現民工荒,「外省勞工不來,江西、湖南有工作,不需要來,教育水平亦高了,沒人願意做基層勞工」;省、市政府又愈加重視環保、勞動法法規,「修街燈也要港商出錢,但你是外商身分,他執法,向你先下手,國內企業則『容後處理』」。 港商不思進取 因港人自負 佘繼標說,最能反映現象的是市領導招待的「荔枝宴」,「由剛開始九成港商(獲邀),慢慢變九成內地企業」,再直白一點,就由時任廣東省長黃華華提出「騰籠換鳥」,要換來高新科技企業,佘繼標說︰「換走的是港商,來的,九成是內地企業。」 被問到港商為何當年不思進取,佘繼標以「港人自負」解說︰「我們知道大陸人進步,但心想︰我們自己都會進步的,他們進一步,我們進五步,所謂『殘餘的優越感』,到今天,最好放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