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報檔生意不景氣,在旺角街頭打理報檔30年的報販英妹透露,以往每天可賣上400份報紙,全盛時期一個檔口有5、6名員工疊報,更有人排隊等報紙檔開檔時買報紙,「現時一日賣到40份報紙都要偷笑」。 現時主要收入為水及煙 30年前未有互聯網,人們依賴報紙獲取資訊。英妹說,當年每天可賣約400份報紙,一個檔口有5、6名員工同時疊報。有馬迷為獲最新、最快賠率,會提早半小時到報檔外排隊買馬經。當年有漫畫書和雜誌不時附送刀劍模型等贈品,有粉絲為取得贈品,不惜尾隨運貨車追至報檔,「但落貨後我會對他們說:『未數數,暫不賣!』」英妹覺得,這句說話是一種地位象徵。 英妹又說,現要需靠減價作招徠,「以前賣500份報紙可以賺足500份的錢,現在因為減價,即使賣到500份,都只能賺到約250份的錢」。她說現時報檔主要收入來源是水,一日可賣4箱,其次為煙,最後才是報紙。 報檔承載地區回憶 學者籲保留 曾就研究報檔、著有《街邊有檔報紙檔》一書的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全球中國研究計劃副研究員莊玉惜表示,世界各地報檔設計大同小異,惟因本港城市密度高,故報檔須就按各區環境作設計上的調節,顯示與地區環境關係緊密。她舉例,中環士丹頓街有一報檔位於轉角燈位,展示面積只得4方呎,檔口須向上延伸,「這些設計在外國是找不到的,是本地報檔才有的特色」。 然而,隨?消費文化及潮流轉變,愈來愈少人讀實體報,莊認為報檔被淘汰也是無可奈何。但她認為,報檔盛載的本土特色及意義是無容置疑,即使報檔轉型,也盼能留住檔口,「如果連建築物都消失,可以令人有共鳴的集體回憶便會割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