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概任何人從童年開始都會聽過這四個字:「早睡早起」。老師在學校說一遍,回家父母再說幾遍;長大後,自己對自己說的次數更多。這四個字變成健康生活的指標,但實際上我們能夠做到嗎?當我有一天要跳進棺材,如果還有一點時間,我想問一下上天,在我一生中,究竟有幾天真的是早睡早起呢?
其實怎樣才算是早睡早起?有一個清早,我在倫敦的房間,因為時差睡不?,腦海中出現了這個基本的問題。如果早睡早起是為了身體好,我想應該有以下的條件:晚上10 點至11點之間安靜地入睡,然後在早上7點至8點之間安靜地起?。如果過了晚上11時,這已經不太算是早睡了吧;如果過了早上8 時,又不算是早起了,陽光已經竄進窗戶。寧靜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你只會在?上輾轉反側,變成了整夜失眠。
按照我這樣嚴格的界定,大部分香港人應該跟早睡早起沒緣分吧。香港人晚上要打機、要讀書、要加班、要娛樂;對輪更上班的朋友,早睡早起更是奢侈的生活模式,遙不可及的夢想。遇到放假的日子,大家還是選擇玩到深夜,然後盡情睡到下午,這已經是理所當然的生活了。這樣子,我為何還要談早睡早起呢?一種如此離地的生活模式。
我認識一些前輩,他們大半生都不是早睡早起,但他們活到老,而且身體健康,劉以鬯便是一個好例子。劉先生因為每晚要寫稿,所以他必定過了午夜才睡,然後睡到中午前才起?,絕對是「遲睡遲起」的好例子。為何劉先生能夠健康地活到一百歲才過世?我不是醫生,不懂學理的分析,但我有一點小小的觀察與大家分享。
遲睡遲起 但生活有紀律
我認識的劉先生是一位有紀律的寫作人,他每天定時寫作、吃飯和休息。因為報館的工作時間,不容許他早睡早起,但他為自己編製了時間表,按?自己的時鐘生活,經年累月,從不放棄。他與眾不同的文學實驗,是建基於他的生活模式。從他身上,我明白到所謂早睡早起,其實可以理解為整體對生活的安排和紀律,不光是幾點入睡,幾點起?的問題。劉先生沒有按照教科書所說早睡早起,但他為自己製定了一套自己的生活法則,堅持下去。
我大概不是寫早睡早起這題材最佳的人選吧,因為我自己也做不到。在一天之中,我最喜歡的是清晨,童真般的空氣,好像回到時間的開始。如何可以每天與清晨見面?我也要好好為自己打造一套個人的生活模式。
◆黃淑嫻 - 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作小說、散文、詩。作品包括小說集《中環人》(獲第 25 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近作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阮智謙 - 攝影師、導演。曾獲鮮浪潮電影大獎。攝影作品包括《東西:也斯紀錄片》、《1918:劉以鬯紀錄片》等。出版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語文同樂 第3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