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內地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以84歲高齡在中日友好醫院病逝。北方的評書與粵語「講古」類似,內地朋友紛紛在社交平台轉發消息,稱「從此再無『且聽下回分解』」。有朋友說,對單田芳逝世的緬懷,對於70或80後來說,實際上更是對自己幼時生活的一種祭奠。畢竟社會娛樂的多元化發展,原本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傳統曲藝已瀕於失傳,再想要教孩子從「講古」中懂得中國文化的內涵和歷史知識,已經不可能。 「講古」大師逝世 70 80後集體回憶 單田芳20歲即開始登上舞台,是內地知名度最廣的評書表演藝術家。有媒體報道單田芳逝世的消息時稱,至少每天有一億人在聽他的評書,這個數據未必很準確。但至少在記者兒時的記憶堙A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是為了趕看單田芳評書的電視節目而狂奔;或者在夏日暑熱未消的夜堙A躺在姥姥的躺椅上,聽茼洎翔蠮堛熙璁悃F啞的嗓音講《隋唐演義》。但隨2007年單田芳宣布「收山」,評書在電視和廣播中越來越少,甚至幾乎消失。 社會發展 傳統曲藝淡出 對於北京而言,北京天橋(現在西城區天橋南大街附近)曾經是評書、相聲等傳統曲藝節目的集中地,這種街頭藝術因為「貼地」,相比戲曲更為容易被平民接受。 更重要的是,評書會採取更為活潑的方式講述歷史、故事、甚至於針砭時弊。然而近年來隨茠懋|發展,愈來愈多的傳統曲藝淡出民眾視野。即使以郭德綱德雲社為代表的相聲復興,也未能再造昔日曲藝的輝煌。大家去聽相聲更多是為了簡單的娛樂,聽評書則更需要運氣,因為沒有能夠維持常態化演出的場地和團隊。 明報記者 鄭海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