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食品標籤與食安問題再掀「掛羊頭賣X肉」的新風暴,這回主角換成「虹鱒=三文魚(鮭魚)」。除「指鹿為馬」、「混水摸魚」等輿論迅速刷屏外,成千上萬的網友也抨擊監管機構降低食品標準,甚至宣布不再吃三文魚。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亦關注此事件,報道中指出內地主要大城市的三文魚銷量明顯下滑。
在一般內地民眾認知中,三文魚意指大西洋鮭魚,與淡水養殖的虹鱒有著天壤之別。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連同三文魚分會成員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等13家單位,共同起草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聲稱,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統稱,包括大西洋三文魚、虹鱒、銀鮭等。這下子可讓內地網友炸鍋了!
日前紐時中文網也刊登《虹鱒=三文魚?中國食品新規引爭議》一文,指出內地監管機構近日援引生物學,支持三文魚、虹鱒可在市面上統稱為「三文魚」,並要求魚販在標籤應註明魚的確切品種。但長期存在的食品標籤與食安問題,仍牽動中國廣大消費者的神經,群起抨擊監管機構降低食品標準、而非出面解決問題。
「如果我碰到特別便宜的三文魚,又很難分辨是不是虹鱒的話,我大概不會點。」一位20歲的女大學生表示,自從3個月前有關三文魚與鱒魚混為一談的報道傳開後,她開始只吃熟的三文魚。許多壽司店的顧客也因無法確認端上來的是「真貨」,他們不再生吃三文魚。
無論如何,被譏諷為「混水摸魚」的三文魚食安問題,已然如驚濤駭浪般襲捲整個行業。業內人士透露,躍「鮭」門的虹鱒與進口的大西洋三文魚,格相差近一倍。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則感嘆,對整個國產三文魚行業而言,影響頗明顯,內地大城市三文魚銷量明顯下滑。
紐時中文網的報道也提到,為賣出更高價錢,魚在世界各地經常被錯標,例如把黃尾魚(yellowtail)標為「鬼頭刀」(mahi mahi),或海鱸魚(sea bass)成了「大比目魚」(halibut)。對此,美國的監管機構將這些「錯標」視為經濟欺騙。三文魚自然也不例外,美國官員禁止魚販把鋼頭鱒(steelhead trout,一種生活在海水中的虹鱒)貼上三文魚的標籤。
隸屬內地農業部的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先前曾出面「滅火」,強調雖然虹鱒可以充作三文魚出售,但商場、餐館必須標示所售魚品的種類與產地。例如,標籤上可能如此寫明:「三文魚(大西洋鮭)」或「三文魚(虹鱒)」。
此外,中國漁業協會也出面辯稱,內地消費者可能喜歡虹鱒超過三文魚,在挪威、智利等國,「不少當地人更傾向於虹鱒,且虹鱒的價格要高於大西洋三文魚。」但網友顯然不領情,大肆嘲笑此一抬高虹鱒身價的說法,紛紛留言稱寧可只吃普通三文魚,因承擔不起感染寄生蟲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