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家長在facebook投訴其兩歲多女兒在醫院接受「打豆」(靜脈輸液)後腳部腫脹及起水\。瑪麗醫院昨證實該女童上周四(24日)晚發燒、心跳加速及尿量下降,醫護替其靜脈輸液,惟至翌日中午,發現其右腳的靜脈輸液位置瘀腫,即停止輸液,醫生診斷後認為是由靜脈輸液引起。該院就事件對病人及家屬造成困擾致歉。
至於為輸液為何會外滲及是否涉及有人出錯,瑪麗醫院表示,如家屬懷疑涉醫療程序處理方式有問題,可與院方聯絡,院方會跟進。
家長fb投訴「腫了三倍」
涉事家長在facebook上載其女兒腳部腫脹的相片,形容是「腫了三倍」,又指女兒「未識講洁A但不斷指住腳部,意思是痛」,並在網上求助。
瑪麗醫院發言人稱,涉事女童26個月大,因氣管食道瘺管 、腸塞等,今年4月轉至瑪麗醫院兒童及新生兒深切治療部治理,及後入住該院小兒外科病房,並於該院留醫,情G穩定。
上周四凌晨,女童發燒及嘔吐,經X光檢查及臨H診斷,醫生為其靜脈輸液補充營養,並於早上9時停止。女童當晚再發燒、心跳加速及尿量下降,醫護晚上8時再為女嬰靜脈輸液。翌日中午,女童於右腳靜脈輸液位置瘀腫,隨即停止輸液。
病房的資深護士及造口治療護士其後每日為女童更換敷料及保暖以改善血液循環,其右腳腫脹已逐步改善。院方已於周一及昨日與家屬會面。警方曾於上周六應女嬰母親要求到病房了解。
醫生:血管薄或致外滲
兒科專科醫生余則文稱,嬰兒的血管一般較難找到,而若嬰兒本身營養差,血管可能較薄,輸注後有機率滲出血管外,以致出現腳腫,但有水\則不常見。他指如輸注的是營養液,或會燙傷皮下組織;另若嬰兒接受靜脈輸注時掙扎,亦可能致導管移位而出現外滲。他說,醫生將導管放好後,應先注入生理鹽水測試有否出現外滲,確定無問題才輸入所需營養液或藥物。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說,一些營養液或藥物可能刺激靜脈的膜,令輸注液出現外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