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們常說支持本土小店,但為何腳步總是不期然就走進超市、便利店?2015年暑假,中大醫學院三年級生Sandy和一班不同學系的同學開設網店,將支持小店的理念付諸實行。「山城士多」在9月開張,為學生搜羅和代購大埔區小店的貨品,如手工花生糖、菠菜麵、新鮮涼茶和粟米汁,還有環保手工皂及布衛生巾等。不過成員強調,山城士多不是一盤生意。
學生透過網絡落單,山城士多集齊後到小店取貨。笑稱自己是「打雜」的成員、哲學系二年級生阿隆負責運貨,同學在既定時間取貨便完成「交易」,但買家和賣家的關係並未完結。阿隆說﹕「山城士多是中間人,聯繫小店和同學,我們推廣小店、貨品背後故事,同時希望做到『消費教育』,改變大家的消費習慣。除支持小店外,也期望推動良心消費,購買環保日用品。」
代同學入貨 店舖故事隨貨附上
阿隆說,小店和超市各有好處,超市更是大勢所趨,小店卻能訴說獨有的「故事」。例如他們代購的蝦子麵是有90年歷史小店的出品,出貨時附上小簡介,讓小店故事隨蝦子麵送到同學手上。「我會好奇貨品背後的歷史、故事,想知道它的來歷,如此你會更珍惜它,同時讓你更了解生活。」
修讀食品及營養科學三年級的芷洛和阿隆一樣,希望保留小店的人情味。芷洛暑假四出找合作「供應商」,讓她更認識大埔這個中大鄰居,一來二往,慢慢和老闆混熟,「他們會主動分享自己讀書時的故事」。阿隆憶述:「有次我們去麵檔,有個人收錢,後來我們發現他是隔籬檔的老闆,店主間關係很好,互相信任。有次老闆忙不過來,便叫我們幫忙收錢。」
兩人強調「山城士多」只是個平台,各成員志不在錢,而是為理想。芷洛稱,向小店老闆解釋理念,很多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驚訝,「不明白我們為何願意做無錢賺,還要出錢出力的事情。有個老闆更說幫我們出運輸費」。但他們覺得,能和同學分享小店故事,感染同學關心社區,已是收穫。
盼同學親身走入小店
要改變大家的消費習慣不容易,芷洛笑說:「有一班人同我一齊做,整件事便變得很實際。」阿隆說:「至少我要先做,有理念為何不做?我們知道所做的事情,不能影響所有人,但至少能感染身邊的人。」他們未來會舉辦交流活動拉近同學與小店,如帶團看伯伯做花生糖、舉辦布衛生巾工作坊等。
Sandy說,開網店難度不大,希望其他大學加入,「浸大的同學早前便來『取經』」。不過,他們的終極理想是「執笠」—同學自己走進社區,去小店購物。
■相關概念
價值觀(value)
自我實現(self-actualisation)
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
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思考問題
1. 創業能為年輕人帶來什麼好處?為什麼?
2. 你認為學校和政府應如何鼓勵和協助學生創業?闡述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