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海嘯驅使全球合作防災及提升偵測地震與海嘯威脅的技術。除美國原有的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外,由澳洲、印尼與印度負責監督的印度洋海嘯預警機制也於去年開始運作,國際社會還在籌備建立地中海預警中心。 海嘯科學家增9倍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榮休工程師伯納德(Eddie Bernard)形容,海嘯科學家社群在南亞海嘯後激增,「2004年以前全球僅約100人,如今增至最少1000人。」科學家至今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與海嘯出現,不過已可借助預警系統迅速偵測海水變化,在海嘯湧至前及時提醒沿岸民眾跑往高處避難。NOAA海嘯研究中心主管蒂托夫(Vasily Titov)認為,若南亞海嘯今天發生,仍會奪走許多生命,但將會是以萬計,而非24萬。 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防災顧問斯里瓦斯塔瓦(Sanjay Kumar Srivastava)認同設立預警機制是重大突破,可是他警告地區防災機制與意識仍有明顯漏洞,其中班達亞齊設立6套警報器,可是其他地區仍未有。 資源錯配 警報網絡報廢 印尼位處活躍地震帶,專家估計海嘯時沿岸居民最多只有30分鐘疏散,官方正爭取把發警報時間由5分鐘縮短至1分鐘,但卻受官僚內鬥、資源錯配與浪費困擾。一項由德國資助的警報網絡,便在耗巨資建設後因超支及有[象顯示效果未符預期而作廢。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研究員拉薩(Jonatan Lassa)指出,印尼許多房屋抗災能力未達標,部分社區更直接在高危沿海地區重建。2012年亞齊省8.6級地震,63%居民並未聽到警報,75%未依從演習徒步逃生,而是坐車避難,結果導致交通擠塞。 (法新社/路透社/彭博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