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寫作題示例:「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試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這篇文章。(2014寫作題)
記敘題型一向較受學生歡迎,選答此題的考生自也最多(43%)。題目陷阱重重,同學表現平平。此文可說是非一般的記敘文,暗藏殺機,同學審題尤須審慎。
想考我什麼?
避開陷阱的能力(一笑)。想考我們的,仍然是立意,仍然是體會,仍然是處世態度,仍然是從所述事件(取材)得出的反思(立意)是否深刻和合情合理。
除了敘事能力,還考我們描寫能力,例如描寫選擇力陳己見或沉默之間的內心掙扎;經過一番情理角力之後是否能順利過渡到感悟或啟發(由此發議論)?擺脫了內心的枷鎖,便能迎向風光明媚的立意:沉默,你有時候是必要的,也是美好的。
由上可見,早就不應視這種題型為記敘文。至少,也要叫敘事說理/感悟。其中,感悟(沉默是必要的,也能帶出正面效果)的分量甚至應該更重一些。
題目解拆
記敘範圍是一件事情,必須集中此事,包括事件的起因、經過及結果。「想力陳己見」,想而已,並無真正力陳,於是帶入內心掙扎,比較「力陳己見」和「沉默」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最後毅然選擇「沉默」,並說明這個選擇有其必要,效果也非常良好。(即使僅為自我感覺!)
此題最大難點,是要合情合理地從那件事情上發展及論證出,沉默比力陳己見更有「必要性」。構思時間不多,取材(一件事情)卻考人,不淺。
末段宜呼應立意,反思沉默的意義,並體會到待人接物,宜顧全大局,不宜衝動鹵莽。
論據舉隅
1.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例,出自曹雪芹《紅樓夢》。直言還是沉默,須視情G而定,禍從口出,通達人情者有時更能體會沉默的必要。)
2. 俗語有云:「話到口中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想要力陳己見,屬人之常情,惟三思之後,或能明白無聲勝有聲。)
我會寫什麼?
今天的中文課,老師要求同學分組做專題研習,三位同學立即舉手向老師投訴,反對與我同組。他們直言我是全組的負資產。我本想力陳己見,以前太懶,並不代表現在的我沒有改善。但口講無憑,過去亦的確犯錯連連,同學的責罵也無可厚非。因此,與其高聲爭辯,不如默默做好自己,讓同學慢慢重建對我的信心吧。(大概情節)
沒有人是孤島,在群體生活中,須兼顧他人的處境和感受。易地而處,當知同學的憤怒有其原因。俗語有云:「話到口中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何G之前錯的是我!沉默是金,自有其價值所在。靜思己過,我會用行動證明自己知錯能改,深信同學定會對我改觀,而我們也能夠修補關係,重建友誼。(反思、立意)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