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香港特首梁振英
放大
 
樹仁大學法律與商業學系客座教授王慧麟
放大
 

其他新聞
人物X概念.公民抗命人物誌﹕金鐘
人物X概念.公民抗命人物誌﹕旺角
影音學通識﹕黏土重現赤柬高壓統治
趣學通識﹕創意
DSE信箱﹕重考語文科「升級」比率不高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評論節錄

【明報專訊】◆1. 香港特首梁振英﹕

合作帶來新機遇

泛珠9+2省區的人口和生產總值佔國家三分之一,市場潛力龐大……善用9+2省區的特點、加強合作,不但可促進區域內的現代化發展,更會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香港可扮演獨特角色,特別是與國際連繫廣泛而緊密,可配合和支持各省區加快與世界接軌的發展策略,並在過程中為香港居民提供更大的事業發展機會,為香港各行各業開拓更多的商機。

內地改革開放初期,香港是內地發展所需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的一個主要來源地……現時,香港除了可繼續作為來源地外,亦將強化「管道」的角色,一方面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資金、人才和技術通往內地,另一方面讓內地企業和商品服務走向世界。泛珠省區可用好香港的國際平台……香港匯集全球投資者和服務提供者……是內地企業吸納國際資金、人才和技術以及尋求外地合作伙伴的理想窗口和渠道。各泛珠省區領導……十分希望深化與港澳合作,尤其是善用「一國兩制」的優勢,讓彼此的合作可做到互補不足、互利共贏。

˙解讀

梁振英認為泛珠9+2區域合作對香港是機遇(opportunity),指出香港角色獨特,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為內地提供資金、人才和技術。現時香港除了可繼續以上角色,還可以成為泛珠區域與國際間的「管道」。不過從梁振英的評論所見,在區域合作中香港主要成為內地走向國際的管道,卻沒有提及香港如何從合作中有實際得益。

事實上,梁振英主張中港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gration)。經濟一體化透過全球化體現,各國家或地區在世界市場中互相依賴。資訊和金錢可以前所未有地快速流通,在世界某個角落生產的貨品及服務,更容易在其他地方找到,國與國之間往來更頻密。

梁振英在2012年國慶酒會先後兩次提到要認清香港和內地互動發展是「事實」及「現實」,又認為香港應「及時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梁振英強調特區政府重視民生問題,「但香港社會必須有較高和持續的經濟發展,才能解決社會上長期以來存在的各種問題,包括房屋問題、貧窮問題、老年化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

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亦認為,香港未來不能單靠自己,必須與內地接軌,「你要閂埋門,唔係唔得,但會塘水滾塘魚,始終會乾」。

◆2.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

中港處「互補」和「競爭」之間

(改革)開放後,香港在融合的大前提下提升了國內的經濟發展,功不可沒。回歸後,經濟層面便要從融合加快為兩地合作,但事實上……「一國兩制」意味(兩地)實力、背景和方式都很不同,未必可以一時間全面融合。例如,香港「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模式是以私營帶動為主,而國內則以中央領導、國營或國家引導及控制為主。除了大型建築,在港投資多不用與政府洽商,而國內就剛好相反,都以中央部門或省政府帶領到外地洽談投資項目,達成合作的投資數目。這一套香港行不通,外資在港大多自由作業,很靈活。

今天內地已比香港強,且有「絕對優勢」,香港比不上。在「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下,香港還可以在某些行業或經營方法勝於內地……我們正站在一個「十字街頭」,就是在「互補」和「競爭」之間。如國內仍有以往的不足之處,香港便扮演「互補」的角色,將發展經驗轉移到國內,但如果國內的各行業成功達到某指標或水平之後,便會與香港「競爭」,可能比香港更優勝。香港人不能自滿,要有危機感,要在競爭中生存,便要多創造「比較優勢」,經濟結構上要改造,找新行業、新出路,不能留戀以往或目前成功的行業。

有荂u互補」及「競爭」的思維,大家便可以分析,看粵港經濟合作長遠的結果。例如,港珠澳橋及近期熱門的廣深港高速鐵路……在融合和合作中,不應只談投資銀碼數目的多少,兩地人民生活的質素也需要改善。

˙解讀

李鉅威認為,「一國兩制」意味內地和香港背景不盡相同,不能盲目空談融合,應要考慮多方面的條件。

他指出,中港兩地在市場模式有明顯的分別,香港是市場主導(market-oriented),私營企業帶動「小政府大市場」,而內地則相反,由政府主導(government-oriented),實行「大政府小市場」。

在不同背景下談合作,李鉅威認為應思考香港角色究竟應該與內地「互補」還是「競爭」。過往香港發展比內地快,與內地是互補的關係。但近30年內地發展迅速,不少行業已超越香港,部分更有絕對優勢,因此李鉅威認為香港應發展比較優勢,如繼續維持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保持競爭力。

惟近年香港科技及工業幾乎沒進步過,經濟表現被其他地區追上是一個警號,應思考是否要繼續「食老本」單一地發展金融。

另外,李鉅威認為粵港兩地可發展經濟以外的合作,例如打擊毒品、性行業等,培養社會道德,同時提升兩地人民的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

◆3. 樹仁大學法律與商業學系客座教授王慧麟:

香港經濟「被規劃」

香港經濟發展,需要依賴中國(正確一點是,全球經濟依賴中國)……綱要(2008年發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聲稱「優勢互補」,實際上卻是內地各地政府「搵香港蚍ヾv,視香港為競爭對手,不單一步一步地取代香港原有的優勢產業,甚至希望吸走香港的專業服務人才,發展其自身產業。另一邊廂,綱要就把香港框在「金融及服務中心」之內「發展」。

香港港口發展局2014年1月的數據顯示,2013年香港貨櫃箱吞吐量下跌3.3%。在全球貨櫃箱碼頭排名,被深圳港超過,跌至第4位。有業界分析,深圳港的吞吐量將慢慢拋離香港。現實是,香港無優可補,因為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已到瓶頸,貨運流向深圳港已成定局……面對以上情G,建制派人士會說,香港要認清不足,更應配合粵省,抓緊兩地發展機遇,做大個餅,在經濟發展時分一杯羹云云。但假如泛珠三角政府,不是想與香港分工以至合作,而是要吸納香港的人流、貨流及錢流來發展其道路,逐步食盡甚至盡食香港的優勢產業呢?

˙解讀

香港與泛珠三角的區域合作,一直標榜「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等雙贏的說法。前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曾在〈當機立斷——抓緊經濟機遇 盡速落實高鐵〉一文中表示,香港擁有已發展的金融及專業服務方面的經濟強項,及六大優勢產業(教育服務、醫療服務、檢測和認證、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和環保產業),而興建高鐵就可以把新的客群源源不絕地輸送到香港,不趕快行動,便會被邊緣化。

但有意見認為,區域合作只是令香港經濟「被規劃」,被迫與內地發展連成一體,而且單方面輸出,隨時被「榨乾」。

王慧麟認為,現時泛珠合作已變質,泛珠三角政府對香港的態度亦改變,從「互惠互利」,變成欲取代香港之勢。他的評論除提及如貨櫃吞吐量,亦引述報道指出聲稱要與香港機場「優勢互補」的廣州白雲機場,後來被定位成「有望取代香港機場,成為華南一哥」。王慧麟認為,泛珠合作令香港必須在彈性不足、固定的框架中發展,變成「錮身鎖命」。

 
 
今日相關新聞
觀點與角度﹕泛珠合作危與機
評論節錄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