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直以來,香港學生都被認為大多沒有創意,只懂囫圇吞棗。這或許是教師們的錯覺。隨虒穈T科技普及和2000年起教育改革落實至今,我認為今天的學生可謂創意無限。 日前我處理經濟全球化議題時,指出一些外國企業於中國發展時,會慎重考慮中文名稱,如Coca-Cola譯為「可口可樂」等。不過部分輸華產品仍未有中文名,如iPhone、LINE、WhatsApp等,我在堂上要求同學分組為它們創作中文名。同學提供的答案有理想的亦有欠佳的,如把iPhone譯為我愛你、艾瘋、蘋電等;把LINE譯為情牽一線、一線牽、奶等,WhatsApp則譯為我鴨你、我找你、什麼你等。 後來,同學嘗試用句子表達,如「我用7000元買了一部iPhone 6用來LINE或WhatsApp朋友」。整句便變成﹕「我用7000元買了一部我愛你6用來情牽一線或我找你朋友」,大家便知道譯名是否行得通。整個學習過程中,同學充滿創意,解釋時充滿樂趣。他們明白到在經濟全球化下,外國品牌進入其他國家市場時也要考慮當地文化,否則會遇到挫敗。 同學創作特別名稱,表現令人讚歎,繪畫能力亦不可忽視!我處理文化全球化的議題時,曾要求同學分組繪畫一個可行銷不同地方的月餅,他們的畫功實在令人驚訝!例如推銷至日本的月餅,竟有壽司和魚生。另一組負責推銷月餅至印度,月餅的味道竟是咖哩蓮蓉。推銷至美國的月餅,月餅形狀是漢堡包。雖然這些只是「紙上月餅」,但同學的創意實在豐富。他們明白要令其他國家接受中國的傳統食品,便要加入當地的文化元素。 這些同學會否在未來成為產品設計師,創造新的產品?大家要拭目以待!日後,大家或會買到咖哩蓮蓉的月餅,或發現LINE被充滿詩意地命名為「一線牽」。 文﹕黃曄老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