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蓮:「三層機制」維持一兩個月 建議學生「努力令自己開心」 林正財稱需檢討教學環境
【明報專訊】政府本月提出以跨部門三層應急機制識別及支援較高精神健康風險的學生。教育局長蔡若蓮昨表示,機制因應近期「不幸事件」設立,約維持一兩個月;她又鼓勵學校創造幸福感,建議學生「努力自己令自己開心」。行會成員林正財則稱,有需要檢討本港教學環境能否促進學童心理健康。
教局指自殺複雜社會問題
歸因單一因素易忽略其他
對於林正財的建議,教育局昨回覆查詢稱,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會調研學童自殺的成因,探討如何減低學童自殺的風險因素,政務司副司長會指導工作。局方又稱自殺是複雜的社會問題,將自殺歸因單一因素會使人忽略多項環環相扣的因素產生的相互作用;指學生經歷疫情,在復常後的適應需面對較大挑戰,亦在臨近測考或感較大壓力,敦促學校提供多元的校本及班本精神健康推廣活動。
被問教育局現行措施,與2015/16學年應對學生自殺潮所推有何分別,蔡若蓮昨在港台《星期六問責》說,應對方法是「萬變不離其宗」,指自殺成因複雜,有些措施需時見效,也有些措施未必對所有人奏效,稱現有沿用當年的措施,例如全校參與分層支援學生。
指恆常化會擾亂治療排隊秩序
蔡又稱,目前三層應急機制是針對近期不幸事件而推出,大約維持一兩個月,「是有時限,不會無限,恆常化會擾亂(精神科治療)排隊的秩序」。她鼓勵校園創造幸福感、快樂予學生,「(學生)也要努力自己令自己開心」。
至於社會事件、移民潮對學生有否影響,包括師生關係,蔡在商台《政經星期六》說,師生、朋輩關係均重要,「也要跟學生說如何面對轉變,社會正急變,如果有一些我們很熟習的環境,熟悉的人,隨成長會認識新朋友和老師,適應能力很重要,任何轉變都會失去我們很熟悉的東西」。
林正財昨在有線節目《有理有得傾》稱,政府擬設三層應急機制是世衛及國際專家均認為有需要設立,故認為機制合適。
學者稱運作一兩月難解問題
對於有關注團體批評2016年防止自殺委員會報告忽視教育制度為學童帶來的壓力,林稱聽到很多家長說功課太多、教師說課程太緊密,認同有需要檢討本港教學環境能否促進學童心理健康。林續稱,政府曾研究20多個自殺學童個案,發現背後成因複雜,很多個案事前不覺其「高危」,大部分個案沒精神或情緒病,故政府需花心思締造安全網,承托這批「平時無事無幹」 的學童。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陳友凱向本報稱,單靠一兩個月應急機制難解決學童自殺問題,認為需恆常化,政府也要頻密地檢視三層的執行人手是否足夠。
陳又稱,政府2016年曾推類似機制,「7年前已提出,但一直都做不到,更不是很短期內能改變的問題」。他重申,三層機制的各層同樣重要,憂時間太短,或導致在第一層未正確篩出真正有自殺念頭的人,變相整個機制徒勞無功,「最近(自殺個案)的數字,就是給我們警號,三層(機制)沒效或運作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