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分9級助照顧吞嚥困難者 病者家人讚食譜實用 議員倡政府推廣指引
【明報專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估計,本港未來因年邁及疾病引致吞嚥困難的患者數目持續增加。社聯與港大、中大合作制訂香港首份《照護食標準指引》,按食物軟硬度、黏稠度和飲品稀稠程度,分9個等級(見表);指引亦推出食譜供照顧者參考,改善吞嚥困難人士膳食。社聯期望指引推動業界發展,呼籲政府採納推廣。學者形容指引在醫護、院舍之間建立「共同語言」,更方便照顧者安排膳食。有社福界和醫衛界立法會議員促政府推廣指引,及建議醫管局加強相關培訓。
社聯與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以「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基礎,配合科學數據及本地適用的描述,制訂照護食指引。指引將食物及飲品按狀態分9個等級,最高的7級為食物原狀,其次是7EC級,指質地較軟、容易咀嚼的食物,最低的0級則為稀薄如水的飲品。指引亦向用家建議測試方法,可用餐叉、匙羹測試食品等級,或用針筒測試飲品,譬如4級糊狀食物在餐叉上可堆成形,小量食物可由叉縫流出,但不會滴落。
照顧曾中風丈夫
妻:指引教曉分辨食物軟硬
該指引亦附有製作照護食的基本烹調要訣及範例,供照顧者參考。現年84歲的羅先生早年曾經中風,3年前因嘔吐物倒流,導致吸入性肺炎,一度難吞嚥口水,經咀嚼和吞嚥訓練,現可食麥皮和爛飯等;作為照顧者的羅太根據指引試煮豉汁蒸魚柳(屬5級),讚指引方便,可學習不少菜式,亦有教學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分辨食物軟硬程度。
港大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長陳文琪表示,言語治療師在評估病人後會作出飲食建議,但未有指引時,部分醫生及院舍廚師等人員,在理解言語治療師的指引方面有出入,最終導致病人的飲食未必合適,而對吞嚥困難人士,不合適的膳食會帶來極大風險,嚴重會導致即場窒息。
學者:以往廚師理解有落差
社聯呼籲政府、公營機構、專業組織採用並推廣相關指引,亦期望政府可增撥資源加強前線員工培訓等。社聯業務總監譚穎茜稱,本港有九成長者住在屋苑,未來重點將是在社區推廣指引,會考慮與私人屋苑合作,亦期望商界能配合,實現「醫社商合作」。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和林哲玄昨到簡報會現場試食照護食。狄志遠認為,在社區推廣相關指引「有空間」,又強調政府推動很重要,他會在立法會促請政府研究。林哲玄則表示,醫管局可利用吞嚥困難病人即將出院前的過渡時期,向病人及其照顧者推廣指引,並加強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