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新聞:逾百項「灣區標準」 涵柴米油鹽蒸魚蝦 冀統一標準促進融合 便利商品流通
【明報專訊】粵港澳三地早前共同公布110項「灣區標準」,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從家常的清遠雞、白灼蝦、燒鵝,到「橋島隧智能運維系統」、「可移動大規模應急核酸檢測實驗室管理規範」等,都有統一標準。廣東省官員稱,這是大灣區「軟聯通」一部分,可便利商品流通,促進融合發展。
明報記者 林迎
三地業界共同訂立 非強制遵守
「灣區標準」公布儀式上月在深圳舉行,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香港工貿署、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三方共同簽署《關於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宣布首批共110項「灣區標準」,同時發布「灣區標準」標誌,為3條對等弧形組成的立體圓環圖案。廣東省市場監管局一級巡視員張文獻表示,「灣區標準」以清單形式公布,非強制標準,有兩種制訂途徑,一是在大灣區尚未有統一或互認標準的,由三地共同制訂;二是對已有且適宜在大灣區實施的標準,經確認後納入「灣區標準」清單。
110項灣區標準現時可於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台上查詢,每項標準均設有中英文版本,圖文並茂。張文獻稱,「灣區標準」邀請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標準技術審評中心等4家國家級標準化研究機構,聯同粵港澳三地權威專家,經過嚴格技術審查形成,由三地主管部門共同審核確認。
七成涉食品菜餚 介紹製法擺盤
110項灣區標準雖涉不同領域,但近七成與食品菜餚有關,除了柴米油鹽,連大家熟悉的燒鵝、蒸石斑等菜式,以及月餅、杏仁餅等小吃都定立標準,詳細介紹食材、製法及擺盤等要求。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指出,今次公布的清單正是以粵港澳「高共性、易融合」的重點民生領域為切入點,每項標準都由三地技術實力較強、影響力較大的社會團體、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制定。當中58項標準由港澳機構牽頭編製,佔總數53%。例如李錦記集團參與制訂醬油和蠔油標準;香港希瑪眼科醫療集團參與制訂「基於5G技術的眼科智慧醫聯網平台規範」;「養老機構認知症老年人生活照顧指南」則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和多間內地港資護老機構共同制定。
張文獻稱,灣區標準將促進三地規則銜接、推動融合發展。例如港珠澳大橋制訂「橋島隧智能運維數據、數據表達通用規則」,相當於為三地數據交換、存儲和傳輸統一格式。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長張定康稱,「比如說以前在供港澳食品領域方面,三地的檢測標準不一致,表達方式亦有不同。供港澳的食品還要專門設置一套標準,而且只能由內地單向輸送。現在有了統一的灣區標準後,從單向變雙向,流通更便利了。」
林至穎倡港做認證 助內地產品接軌國際
港區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委員林至穎多年來不斷推動訂立「灣區標準」,樂見首批清單發布,但認為110項仍是「非常之少」,還未足夠,「理想狀態是大灣區城市生產的絕大部分產品都有大灣區標準。今次是開個好頭,相信未來會有其他項目的灣區標準推出」。林建議在中央層面成立統一檢測認證中心,產品通過檢測後就可在大灣區流通,「香港檢測認證行業國際認受性強,如果這個大灣區標準認證中心設在香港,既可服務灣區內部,亦可讓內地產品透過香港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