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中文:人口增長
【明報專訊】印度人口超越中國,勢將影響全球格局。人口與勞動力息息相關,是一國經濟、軍事力量的基礎。古代中國朝廷扭盡六壬增加人口,反映這從來都是政府關注事項。
■新聞事件
印度超越中國 人口世界第一
聯合國最新估算,印度人口達1,425,782,975,壓倒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預計持續增加至約2064年17億的高峰。印度現時人口約為70年前的4倍,65歲或以上人口佔7%,未滿25歲人口則逾四成,勞動力大而社會負擔小。當地年齡中位數為28歲,低於中國的39歲和美國的38歲。印度有望以「人口紅利」維持經濟蓬勃,影響世界產業發展,甚至令國際秩序和地緣政治大變。
印度青年勞動力迅速增長,吸引蘋果、富士康等外國企業進駐設廠,惟基建落後、投資規限繁瑣,加上教育、醫療投資不足,備受詬病。按上次2011年普查,全印僅40%人口具中學學歷,10年間僅增5%;礙於學習機會和傳統觀念,婦女就業率低。
同時,該國經濟結構未完全由農業轉型到製造業。過去10年逾1億人投入勞動市場,但同期職位為淨零增長。數以百萬人從農村進城,缺乏工作機會或工資低。印度今年1月發表的官方數據顯示,受過教育的青年失業率達18%,即約2400萬人。去年有兩個邦逾1000萬人申請3.5萬個鐵道崗位,因僧多粥少爆發暴力示威。聯合國人口基金報告指出,倘沒有適當政策,勞動人口增加可能導致失業率上升,並加劇經濟和社會風險。
節錄自〈印度人口超華成世界之最 有危有機 人口紅利助經濟、國力發展 政策失當恐加劇社會風險〉,《明報》,2023.04.18
//獎勵生育/
春秋戰國,群雄爭霸,各國要充實人口、增強國力,經濟誘因是其中一個得人心又能達到目的之方法,《國語.越語》記載:「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勾踐時,人們生孩子就送酒,生男送狗,生女送豬,三胞胎政府出乳母,雙胞胎出糧食。西漢時高祖訂明「民產子,復勿事二歲」(《漢書.高帝紀》),婦女生子免徭役兩年;東漢章帝時增加到三年,另外「今諸懷妊者,賜胎養穀人三斛,復其夫,勿算一歲」(《後漢書.章帝紀》),孕婦得到三斛糧食,丈夫則可免一年徭役和人頭稅。
//協助婚嫁/
在傳統道德觀之下,生孩子的前提是結婚,故朝廷會大力幫忙做媒人。《周禮.地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顯示上古就有官員「催婚」。晉代,武帝更下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晉書.武帝紀》),女兒滿17歲而父母不把她嫁出去,就由官員直接將她許配給人。唐太宗則下詔幫助貧苦百姓結婚:「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貧不能自行者,鄉里富人及親戚資送之」(《新唐書.太宗本紀》),規定由地方政府和鄉親父老出資。
//懲罰單身/
什麼,單身不就是「懲罰」了嗎?古代做「單身狗」,可能真的要遭受懲罰呢。《漢書》記載,惠帝六年規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漢代男女15至56歲每年納一算(120錢)人頭稅,但女子到了適婚年齡不嫁人,得繳5倍稅。再嚴厲一點的,政府甚至跟父母算帳,如勾踐治下的越國:「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國語.越語》)
文:莫浩廷
圖:路透社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