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如果八九民運不是以六四的結局收場,中國的路會否不同?」張炳良在訪問提出連串疑問。歷史沒有如果,而張說六四事件的影響是令中國政改停頓,由「黨政分開」走回頭路,但沒預期的影響是加大了經濟改革力度,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秩序。張認為,中國雖已躍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很多國家仍會以六四事件批評中國,「自己國民都說你不義」,所以中共作為執政黨,此問題始終不能迴避。 八九民運發生時,中國已踏上改革開放之路,張炳良說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初搞改革,想「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曾提出言論不能單一,態度進取;趙紫陽的「十三大報告」非常開放,鼓吹黨政分開、社會協商等。但六四後政改停頓,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重新肯定每個單位的黨委領導性,到今天習近平治下變成黨政合一。 西方圍堵 張:為何中國未倒? 張認為,當時政制不前,經濟更需改革,在鄧小平南巡,中國經濟全面開放的速度,比80年代預計的更大,又爭取加入世貿組織,「將國企釋放、民企進場」。他說,六四後中國被西方國家圍堵制裁,不少評論認為「中國必倒」,他問道「為何中共能在危機中生存?」,他說不能因中共六四鎮壓就抹煞所有事。 30年過去,中共有否改變?張說「中共有其不變的實質,如黨一元化的領導,但有些地方卻更多元」,舉例內地容許在環境議題上有群眾運動。政治有否更包容?張說民生也是政治一部分。他說:「當權政府對自己愈有信心,可以愈有包容性,當你有很多顧慮,即使不公開講,你都會比較不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