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2014 大事回顧

[2015.01.08] 發表
柯震東
房祖名
(圖C)
佔領運動中,警察的處理手法備受質疑,被認為是「不適當使用武力」,警民關係跌至冰點。圖為警方和市民持棍對峙。
劉進圖
周永康
令計劃
徐才厚
蘇榮
反服貿團體領導人林飛帆(左)和陳為廷(右)。
柯文哲

【明報專訊】2014年世界各地發生相當多影響重大的事件。香港經過佔領運動後,民主路上何去何從?同時,各地亦受到政治動盪、天災疾病等衝擊,讓我們回顧過去一年的世界大事。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藝人吸毒×朋輩影響

台灣人氣偶像柯震東(左)與成龍之子房祖名(右)於2014年8月在北京涉吸毒被捕。由於兩人形象健康,事件令各界震驚。身為禁毒宣傳形象大使的成龍,得悉兒子有8年毒癮,大表痛心更自責教子無方;柯震東應訊時,承認兩年內在內地吸毒8次,大麻由房祖名提供。最後,柯震東被行政拘留14日獲釋返台,獲准自費接受戒毒治療,暫緩起訴兩年;房祖名則於12月22日正式被起訴「容留他人吸毒罪」。

許仕仁貪案×個人操守

經過7個月審訊,前政務司長許仕仁、新地前聯席主席郭炳江、新地前執董陳鉅源及港交所前高級副總裁關雄生在2014年12月被裁定公職人員行為失當、串謀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等罪名成立。許仕仁因5項控罪,被判囚7年半,轉送至赤柱監獄服刑。

此案被形容為「最高級前官員貪污案」,上訴庭法官麥機智於判刑時表示,「若沒有此案,許仕仁應是近年最優秀政務司長之一」,但其行為是「違背職責,背棄歡迎你的人給予的信任」,令港人失望。

捷運斬人事件×成長壓力

2014年5月21日,台灣捷運發生隨機斬人事件。東海大學學生鄭捷(圖C紅衣者)持刀進入捷運江子翠站,在車廂內隨機攻擊乘客,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鄭捷被捕後,台大醫院對鄭捷作精神鑑定,顯示鄭捷具有反社會、自戀人格,而且長期有尋死念頭,卻無勇氣自殺。台灣傳媒報道,事發後鄭捷反應異常冷清,審訊期間淡然認罪。多名死者家屬激動表示即使鄭捷處死也不能抵償死者生命,但有社交網站出現「粉絲團」讚揚追捧鄭捷行為,外界一度擔心會出現模仿效應。

■今日香港

雨傘運動×政制改革×公民抗命

人大常委會於8月31日為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定下框架,成為候選人要得到1200人提名委員會的過半數支持,人大常委會又否決公民提名、為參選人數設限等,正式為本港普選「落閘」。學聯和學民思潮發起全港罷課,9月26日,市民在金鐘政府總部外集會,部分人衝入公民廣場,多名學生領袖被捕,觸發更多市民集會聲援,「和平佔中」宣布提前啟動。

9月28日,警方發射87枚催淚彈驅趕示威者,激起大量市民上街抗命、聲援學生,以雨傘及黃絲帶為標記的佔領運動正式展開。佔領範圍由金鐘擴至旺角、銅鑼灣等地區,警民關係緊張,亦有反佔領者嘗試「清場」,年輕人繼續留守,運動陷入膠荂C

10月21日,政務司長等官員與學聯代表公開對話,但無助兩方達成共識和讓步。學聯代表11月15日打算上京與當局對話,但回鄉證被註銷而無法成行。「和平佔中」3名發起人等人認為運動應考慮退場,有75人響應三子的自首行動;有200多人決定留守到最後被捕。佔領行動持續79日,運動在12月15日的警察清場中落幕,但有部分市民表示不會放棄爭取「真普選」,以流動佔領「鳩嗚」(購物)繼續爭取民主。

傳媒疑受打壓×新聞自由

2014年,傳媒界發生不少事件﹕時事評論主持李慧玲突被商業電台解僱而無交代原因、剛卸任《明報》總編輯一職不久的世華網絡營運總裁劉進圖(圖)於街頭被斬6刀、《am730》及《蘋果日報》稱被抽廣告、網上媒體《主場新聞》結束等。

劉進圖遇襲案引起國際媒體廣泛關注,知名媒體包括美國有線新聞網絡、《紐約時報》均有報道事件,認為事件或反映香港新聞自由受損,情G令人擔憂。

《主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宣布網站結束時稱自己感到恐懼及壓力,又指白色恐怖在社會瀰漫。另一創辦人梁文道則說《主場》的政治立場傾向泛民令中資機構卻步,影響廣告收益。直至12月,蔡東豪與《主場》舊班底成立新的《立場新聞》,稱「不甘心就此被擊倒」。

香港於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的排名連年下跌,由2010年的34位,跌至2014年第61位。

電視台存亡×傳媒生態

王維基的香港電視早前申請免費電視牌失敗,2014年11月19日以網絡電視形式開台,首播當日即與無邦q視台慶正面交鋒。港視宣布首周每日平均有35.8萬人透過電視、機頂盒、電腦等裝置收看直播,有20.5萬個登記用戶,每日平均總收視達56.3萬,收視符合預期。第二周收視下跌至35.7萬,但平均收看時間有增加。

無邦q視及亞洲電視的免費電視牌照將於2015年11月30日屆滿,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將決定兩台的續牌申請。亞洲電視因財政問題,拖欠員工月薪,涉嫌違反《僱傭條例》,12月31日勞工處向亞視及其相關董事發出共34張傳票。因應部分員工離職,亞視新聞部縮減新聞節目。有員工透露現時亞視全面暫停自製節目。

一國兩制白皮書×中港關係×司法獨立

國務院6月中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強調中央擁有香港全面管治權,高度自治權是「中央給多少,香港就有多少」,不存在「剩餘權力」。白皮書中強調「兩制」從屬「一國」,被民主派指偏離一國兩制原意,民主黨主席劉慧卿批評白皮書是恐嚇港人原有的生活方式會被摧牷C當年有份起草《基本法》的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則指有人公然否定《基本法》和「另搞一套」,認為中央發表白皮書,反映中央看見香港正出現變化。

白皮書亦有論述法官角色和職能,把法官與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相提並論,統稱為「治港者」,又表明愛國是對治港者的基本政治要求。法律界認為這些說法是蠶食法治基礎、扭曲司法獨立,若法官必須愛國,擔心會對司法機構及法律制度帶來廣泛影響,而且不少法官並非中國國籍,要求他們愛中國並不合理。

自由行×中港矛盾

內地個人遊計劃(自由行)自2003年實施,帶動訪港內地客於2013年突破4000萬人次,成為經濟動力的同時,亦令中港矛盾升溫。自由行引起水貨客、奶粉荒、雙非童等問題,部分內地人隨街大小便、排隊「打尖」等亦令港人反感。有市民不滿生活受影響,發起針對內地客的「反蝗行動」。兩地政府同意研究調控內地來港旅客人數。

沙中線古井×發展vs.保育

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工地掘出大批宋元遺蹟,包括方井、石砌牆基、房基等,被認為可能對香港地方志提供史料佐證及補充,是重大考古發現。考古工作於2014年10月完成,各界就發展和保育激烈討論。政府12月決定將土瓜灣車站大堂中央的宋元古井(J2井)及引水槽等古蹟,以「先拆除,後重置」方式保留,否決原址保留。發展局長陳茂波表示額外支出需1000萬元,較原址保留的13億元相對便宜。

■現代中國

大老虎落馬×肅貪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一直推動變革,特別是端正黨風、整肅貪腐風氣。內地最高檢察院公布,2014年頭9個月立案調查涉嫌貪污受賄官員共3.5萬人,是歷史上最高紀錄。

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周永康因受賄、濫權和泄露國家機密等罪行被檢察部門立案調查,是中共自1949年新中國建政以來,第一個因貪腐及泄密等罪名被起訴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打破改革開放後「刑不上常委」的中共政治潛規則。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長令計劃亦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他在胡錦濤主政時期曾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辦公廳主任,被視為胡的「心腹」。

自中共十八大以來,已有4名副「國級」(國家領導人級別)高官相繼下台,包括周永康、令計劃、十二屆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和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徐才厚。

昆明火車站斬人事件×少數民族問題

雲南昆明火車站3月1日發生斬人事件,造成29死逾百傷,震驚國際。公安隔天破案,擊斃由新疆維吾爾人組成的集團4人,另逮捕4人(其中3人判死)。雲南省委書記秦光榮透露,案中8名恐怖分子曾經嘗試從雲南、廣東兩地出境,參加伊斯蘭「聖戰」,但幾番碰壁後才決定在雲南發動「聖戰」。事件揭示包括維人在內的一些中國少數民族因中央政策而面對的問題及因此而觸發的民族矛盾。

太陽花學運×兩岸關係

3月18日,台灣爆發由群眾佔領立法院而展開的「太陽花學運」,就政府草率審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協議)表示不滿。4月6日,立法院長王金平承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召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為事件降溫,運動終在歷時23天後落幕。有評論認為,反服貿反映台灣的民心、民意、對中國內地的認同方面跟內地想的有很大差距,亦促發了台灣的台獨氛圍,改變兩岸關係的發展。

台灣「九合一」選舉×民選領袖

台灣11月29日舉行地方公職人員「九合一」選舉,執政國民黨在多個縣市慘敗,出戰台北市長選舉的國民黨元老連戰之子連勝文慘敗於無黨籍的柯文哲(圖)。六都之中,國民黨不僅在台北和台中大敗,連桃園亦由藍(國民黨)變綠(民進黨),原本藍營控制的15個縣市輸掉9個。行政院長江宜樺率領內閣81個職位的官員總辭,馬英九亦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

《明報通通識》

更多教育
新聞定格﹕垃圾徵費 減廢良方?
【明報專訊】2013年5月,環境局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推行10年期的減廢計劃,透過廢物按量徵費政策(立法)、擴建堆填... 詳情
源頭減廢×廢物按量收費
【明報專訊】2014年12月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向政府提交「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報告書,建議對工商業及家居廢物按量收費,決定「按戶按袋」收費,... 詳情
立法減廢的成效
【明報專訊】立法阻嚇,普遍被認為有效從源頭減少垃圾。政府立法實施「膠袋稅」和「建築廢物處置收費」多年,成效如何?從中可見立法有何局限? ... 詳情
新聞定格﹕擴建堆填一爐永逸?
【明報專訊】香港人口增加,都市固體廢物量亦隨之上升,有指香港若不解決垃圾處置的問題,很快就要面對「垃圾圍城」。有見及此,政府提出透過處理、回... 詳情
【明報專訊】轉廢為能是指以廢物產生能源,如電能或熱能等。轉廢為能大部分過程都是通過燃燒而直接產生電力,或者製成燃料產品,如甲醇、乙醇。除直接...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