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學堂:長於斯,記於詩──1970年代香江面貌
【明報專訊】2024年末,天氣剛轉冷,傍晚街巷的燈光漸暗,旺角一間獨立書店亮虓L燈,正舉行一場講座,由香港作家洛楓與羅貴祥對談,從梁秉鈞(也斯)的新詩意象,談到1970年代的香港。活動題目引用也斯的詩句,亦與當刻的氣氛有些呼應:「情感節省電力,我們歌唱的白日將一一熄去」。
洛楓和羅貴祥既是作家也是學者,都曾是也斯的學生。他們分別以學術研究和讀者的觀點,回看梁秉鈞在1970年代的詩作,都走向相通的感受:不確定性。讓我們先來細讀其中一首《傍晚時,路經都爹利街》:
巨大的電線輪轆
抵著石的楔子
俯臨幾級石階下
短仄的街道
工人留下一綑白色電線
匝繞這幾盞
最後的煤氣燈
街道兩旁的泥土翻上來了
黃灰色的屋宇旁
股票公司的招牌
塗沒了兩個字
陰影裡斜倚著修路牌
紅色的電線膠喉
半截露出地面
另外半截
埋進泥
商店的櫥窗中
偶然一點嫩黃的柔和閃逝
在對面
四個印度人坐在甸那行前
絮絮地談進夜去
灰舊建築物門邊
貼著古書畫展覽的紅紙
門內已是昏暗
街口是拆了又建的地盤
竹架和木板的空隙內
停著載重的鐵架
和垂下的輸管
雜亂的器物間
涓涓的細流湧起
流過一綑堆放在地上的鏽褐色鐵枝
一九七三年九月
重觀察過程而非結果
洛楓以這首詩作例,概括也斯街道詩的幾個特點:
.敘述者「我」並不在場
.呈現景觀和氛圍,沒有太茪O於象徵意義
.不寫觀察的結果,而寫觀察的過程
《傍晚時,路經都爹利街》是50年前的詩作,但城市的形象與當下的香港仍然共通。面對雜亂昏暗的街道,一切事物總在建設,詩人以疏離的口皕t示情緒,觀察卻是靜態的,以黃昏的大背景呈現路上的景觀。
到了今天,詩中所提到「匝繞這幾盞/最後的煤氣燈」,已成為香港僅存的最後4盞煤氣街燈。
社會一片迷惘 文學兩大思潮
回到1970年代的香港,社會大眾對自己的身分、未知的去向感到迷惘,香港文學也面臨兩大思潮影響,一種是寫實的,甚至帶有政治批判的文學觀;另一種則是較抽離的、帶有超現實色彩的風格。洛楓指出,也斯認為兩種路向都不全然適合書寫當時的香港,於是漸漸摸索了一套抗衡的美學,在兩大影響之下尋找自己的語言。也斯曾這樣解釋他「發現的詩學」:
所遇和所感的關係表現在詩裡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象徵的詩學,詩人所感已整理為一獨立自存的內心世界,對外在世界的所遇因而覺得不重要……一種我們可稱之為發現的詩學,即詩人並不強調把內心意識籠罩在萬物上,而是走入萬物,觀看感受所遇的一切,發現它們的道理。我自己比較接近後面一種態度。
對於也斯詩作中的偶然與不確定性,羅貴祥亦有同感,他指出1970年代被後來者認為是香港文化身分形成的一個重要起始,是一種後來的回顧,當時的文藝青年其實是帶荌g惘的心態思索種種問題。也斯的街道詩固然成為香港文學的經典,但羅貴祥提出一個疑問:「是否沒有寫到街道,就不『香港』了?」
收錄在《雷聲與蟬鳴》的《聽歌》一作較少被後來者討論,詩作有一定實驗性,講述聚會上男性與女性因蚍蔑菑蠾茞ㄔ耵漱為吽C羅貴祥認為詩作折射出香港1970年代的社會氛圍,讀者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景,一群喜歡西洋民歌的文青在某幢唐樓的單位堙A聽茩絳痋B閒聊波蘭電影:「這歌聲有時溫暖/有時無奈地一舒口氣/客廳的人們談/夏天的雨和櫻桃/和一部波蘭電影/其他聲音/只是背景中朦朧的字眼/只有當他回頭/看見她站在門邊/微笑,仰蚗Y/他才聽見那歌。」
淡然描述 暗示情緒
在也斯的詩作堙A我們讀到描寫多於修辭,也幾乎不見成語,洛楓解釋這是也斯的美學取態:「也斯一直反對四字成語,認為太概括,太過陳腔濫調。」這些看似不「典雅」的文字,也正抗衡人們對詩歌的固有偏見。從語言的選擇,到描物寫景的視角,都可見他嘗試擺脫已有的定見,為書寫城市尋找新的感受。然而新的體會並非某一結論,反而充滿疑惑和不確定性。洛楓也補充,由於這種寫法太寫實和白描,曾引來一些批評,被帶貶意地稱為「攝影詩」,但詩句提供觀察的過程而非結果,其中包含更複雜的意涵。
也斯另一首名作《中午在o魚涌》則是克制抒情的另一示範,詩作描寫一名上班族於繁重的公務堙A偷空在午飯時間走到路上散步。洛楓提醒讀者可以特別留意詩人如何排列事物,安排景觀的變化,用平視的角度「walking into the city」(走進城市),讓人被景色所包圍。《中午在o魚涌》感知事物的方式,包括視覺和嗅覺,以淡然和客觀的描述暗示當下情緒;另一個重點則是詩中重複出現的「有時」,代表人與物的連結是偶遇,暗示情緒的觸發也是偶然的,以其中兩節為例:
有時工作使我疲倦
中午便到外面的路上走走
我看見生果檔上鮮紅色的櫻桃
嗅到煙草公司的煙草味
門前工人們穿著藍色上衣
一群人圍在食檔旁
一個被子用鹹水草綁著一隻蟹
帶牠上街
我看見人們在趕路
在殯儀館對面
花檔的人在剪花
在籃球場
有人躍起投一個球
一輛汽車響著喇叭駛過去
有時我走到碼頭看海
學習堅硬如一個鐵錨
有時那埵陴
有時那是風暴
海上只剩下白頭的浪
這批詩作所記錄的香港與我們相隔數十年,卻能讓讀者感到親近。時間回到1960年代,也斯在舊雜誌讀到前輩詩人馬朗的《北角之夜》:「北角對我來說不完全是這樣的,但我高興看到有人寫我長大的地方,使我開始想到怎樣看自己在這地方的體驗。」10多年後,他也寫出一首《北角汽車渡海碼頭》,詩作的其中兩句就正是:「情感節省電力/我們歌唱的白日將一一熄去」。
■延伸閱讀
詩歌彷彿離我們的日常很遠,但2019年文憑試的卷二寫作題,便以詩作《想想別人》為題引,讓不少人措手不及。今期「名家並讀」從幾首寫北角的詩作讀起,帶領讀者理解3名詩人文字表層底下的關注和情懷。詳見1月21日見報《星笈中文》(周二學校訂閱版)(圖六)。
文:韓祺疇
圖:韓祺疇、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