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消委會檢測50個三文魚及吞拿魚刺身樣本,發現有聲稱三文魚的樣本實為虹鱒;又有英文餐牌寫上是「Bluefin Tuna(藍鰭)」,實為較便宜的大眼吞拿魚。消委會已通知海關,海關表示正調查,如發現違反《商品說明條例》,會採取執法行動。 黃傑龍:虹鱒淡水魚 不適合作刺身 消委會鑑定三文魚時,發現黃埔新h「稻庭養助」餐牌上聲稱為「銀三文魚」的樣本,屬於大部分時間於淡水生長的虹鱒。日本食品及料理業協會主席黃傑龍說,虹鱒和淡水魚不適合作刺身,他從未聽過「銀三文魚」,「或許不是學名,可能是用作美化市場推廣的名稱」。 「稻庭養助」回覆消委會稱,沒有意圖欺騙食客,該批魚肉是一個日本養殖三文魚廠家從日本帶來,作試用及推廣,包裝上用日文寫上是來自日本青森的養殖三文魚柳,因此認為是三文魚,又表示以後不會入口和販賣沒認可證明的魚肉,也沒意圖欺騙食客。 稻庭養助:無意騙人 焱丸水產:中文版本為準 此外,尖沙嘴「焱丸水產」的餐牌英文版寫上「Bluefin Tuna」,但消委會鑑定發現屬大眼吞拿魚。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資料,藍鰭吞拿魚較黃鰭及大眼吞拿貴一至兩倍。「焱丸水產」回覆消委會表示,如餐牌的中英版本有差異,一概以中文版本為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