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消委會為50個吞拿魚及三文魚刺身樣本做重金屬測試,發現49個含可損中樞神經系統的「甲基汞」(即水銀有機化合物),當中10個吞拿魚樣本超出即將生效的新標準,含量最高的「爭鮮」樣本超標近兩倍,計劃懷孕婦女每周吃6片便會超出上限。 爭鮮樣本超標近兩倍 消委會檢測了19個吞拿魚樣本,甲基汞含量由每公斤0.11至1.48毫克,當中10個樣本超出即將生效的法定魚類甲基汞標準。現有《2018年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沒有針對魚類的甲基汞標準,只有所有食物的總汞規管,上限為每公斤0.5毫克,條例已修訂,今年11月生效的魚類甲基汞上限為每公斤0.5毫克。以一名體重60公斤的計劃懷孕婦女為例??,每周攝入甲基??汞上限為96微克,即每周吃6片(每片12克)上述爭鮮刺身吞拿魚便會超出上限。 至於31個聲稱為三文魚的樣本中,30個有甲基汞,全部無超標。 消委會指出,汞可損害人體神經系統,尤其是發育中的腦部,提醒計劃懷孕的婦女,應最少於懷孕一年前避免吃甲基汞含量高的魚類。一般較大的獵食性海魚含汞量較高,包括金目鯛、鯊魚、劍魚等。 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黃港住表示,甲基汞的生物半衰期約3至4個月,即攝入後約3至4個月,才可排走一半攝入的甲基汞量。他指胚胎及小孩對有毒物質更敏感,孕婦在懷胎過程吸入甲基汞,物質有可能從胎盤進入胚胎,影響胎兒發展。他稱國際上暫時並沒針對小孩或胎兒的甲基汞攝取上限,但他認為小孩及孕婦最好少吃為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