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針」90年代已掀爭議 居民多憂密度增
【明報專訊】本港公營房屋供應不足,以「插針」形式增建單幢樓,多年來掀起爭議。早於1990年代,房委會公布在26個屋h騰空地塊加建近萬伙公屋及居屋,爭取於1997年入伙;另2012年梁振英出任特首後,當局亦以「見縫插針」方式增建公屋。
1994年房委會公布在屋h空置地塊加建公屋大廈,主要包括球場或休憩設施,其中麗瑤h更曾打露天燒烤場主意,惟因土地位於斜坡而放棄。當時不少受影響屋h居民強烈反對加建公營房屋大廈,擔心社區設施不足以應付新增人口需要,而房屋署官員則解釋,加建計劃已考慮屋h居住密度和配套設施。
長策曾倡供單身中年住
梁振英曾稱不可能沒插針樓
2013年,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曾建議在現有屋h內空地,以「插針」方式興建40層高大廈,供35歲以上非長者單身人士居住,惹來反對聲音。時任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解釋,在屋h附近、有指定用途土地不當作「插針式」公屋,因有足夠交通和其他配套。他亦稱屋h範圍內加建單幢公屋予單身人士居住,只是長策文件一項可行建議。
時任特首梁振英曾強調,土地資源捉襟見肘,不可能完全沒有「插針式」公屋;又稱「香港人要住得其所」屬大道理,本港每塊地都可建屋,反問若大家不准政府興建「插針樓」、「屏風樓」等,應如何面對茤苳寣C
翻查資料,2016年有3個公營房屋項目超出當時訂立每伙建築成本120萬元「警戒線」水平,均屬單幢樓,包括葵涌近荔景山路、葵涌麗祖路及屯門第29區西。房委會當時表示若位於偏遠地區、規模細、遇到困難地質及地盤環境限制如地盤狹窄及有斜坡等,建築成本會相應增加。
樂富藍田正建插針公屋
近年當局仍會在市區土地增建「插針公屋」,如樂富聯合道公營房屋地盤面積約0.16公頃,將建208伙,預計2028/29年度完工;德田街藍田(北)巴士總站改建成38層高公營房屋,佔地約0.18公頃,可建約500伙,預計2026/27年度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