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會擬棄築「插針樓」 退回難建地 減省建造成本 學者促確保不礙供應輪候時間

[2025.02.16] 發表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房委會將研究不考慮見縫插針興建單幢公屋。圖為樂富聯合道公營房屋項目,位於樂富聯合道與竹園道交界,毗鄰富強苑,地盤面積約0.16公頃,將興建208伙,樓高26層,預計2028/29年度完工。(楊柏賢攝)
有富強苑居民在樂富聯合道公營房屋地盤附近掛上橫額,批評該幢大廈是「牙籤樓」,企圖破壞屋苑旁綠化地。(楊柏賢攝)
近年當局仍善用市區土地增建「插針公屋」,包括「居屋2024」油塘高痍b(圖)屬單幢居屋,選址碧雲道,鄰近油塘配水庫遊樂場及高超道變電站,佔地約0.7公頃,將提供約860個單位,樓高44層,預計2027/28年度完工。(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政府財政面對嚴峻挑戰之時,公營房屋建造成本持續上漲,對持有逾600億元現金及投資結餘的房委會亦構成壓力。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為達至更佳成本效益,房委會將研究不考慮見縫插針興建單幢公屋(俗稱「插針樓」),甚或考慮把較難發展的土地退回政府。有學者關注有關舉措會否影響公營房屋供應量及輪候公屋時間。有房委會委員認為若土地供應充裕,當局可避免選擇成本效益較低的土地建屋。

明報記者 蔡穎琳 黃偉超

建公屋成本4年升六成 平均每伙97萬元

房會委員:不少貼近或超出100萬元

公營房屋工程投標價持續上升,房委會平均每伙公屋建造成本由2019/20年度61萬元,持續上升至2023/24年度97萬元,升幅59%;居屋則由2019/20年度90萬元升至2023/24年度115萬元,升幅28%(見圖1)。據房委會新建築工程投標價格趨勢顯示,2016年投標價格指數一度回落,2017年再升,2018至2021年變化不大;惟自2022年起拾級而上,至2024年第三季更達歷來新高(見圖2)。翻查資料,房委會2023/24年度有7個項目單位建造成本超出警戒水平,有房委會委員指出,97萬元僅屬平均數,其實不少公屋項目單位平均建造成本貼近或超出100萬元。

消息:將按施工難度定工程優次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當局需思考如何減省公營房屋建造成本,「以前用3張紙巾擤鼻涕,M家要一格一格廁紙咁用」,未來會視乎土地狀G複雜程度,按用地施工難度制訂最合乎成本效益的工程優次,較易開展及更具效益的先行,部分地形或地質複雜者,例如屬「三尖八角」、新界一些因地質問題需打樁較深的土地,便要更審慎研究是否適宜建屋。消息人士不諱言,房委會將考慮向政府退回成本效益較低的土地。

消息人士又提到,過往公營房屋供應不足,政府及房委會需建「插針樓」以紓緩基層住屋困難,惟「插針樓」伙數少,平均每伙所需建造及管理成本高昂,而目前土地供應及建屋量趨增,故可研究盡可能不建「插針樓」。

翻查資料,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2017年曾討論公營房屋項目的挑戰,文件提及當用地涉及較複雜地質狀G或斜坡時,需較長時間完成地基工程;而涉及興建防火層、地庫或平台項目也要較長時間,例如東涌第39區、沙田碩門h二期、西北九龍填海區6號地盤等。

房署設小組研減成本方案 改良採購模式

至於應對方法,政府當時曾建議以「因地制宜」的設計盡用土地,例如大窩口道及德士古道用地在斜坡上建造台階,增加淨用地面積;亦可適度放寬地積比率。房委會上月17日公開例會上,主席兼房屋局長何永賢曾提及,房委會部分建屋用地面積較小或地G複雜,正評估施工難度,考慮為籌備中公營房屋發展項目重新制訂最合乎成本效益的興建優次。她當日亦提及,房屋署已成立一個由副署長(發展及建築)主持的特別小組,研究減低建造成本最佳方案,並會研究改良採購預製組件模式,以提高成本效益。

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上述舉措合乎邏輯,例如政府按土地狀G複雜程度排優次,有助縮短興建時間,從而降低平均建造成本,惟須確保措施不會影響公屋供應及輪候時間。

委員:倘土地供應足 捨難取易合理

房委會委員、工程界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表示,以往土地供應不足,「豬頭骨鵀a盤都要起(公屋)」,但目前政府已覓土地可建逾40萬伙公營房屋,多於未來10年供應30.8萬伙的目標,故在「有得揀」之下,當局可避免選擇成本效益較低的土地建屋,並可考慮將有關用地改作其他用途。

房委會委員、立法會議員邵家輝稱,若在土地供應充裕下「取易不取難」,捨棄成本效益較低的土地屬合理,惟當局研究降低建造成本的措施時,應有數據顯示可節省多少成本。他提議可引入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的外勞,亦可擴大組裝合成建築法(MiC)供應商的選擇,以便更精準格價。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更多要聞
警研用其他政府部門閉路電視 蕭澤頤稱倘涉私人地「打格」 江玉歡籲公開詳情
【明報專訊】警方今年底前擬裝設2000組閉路電視,警務處長蕭澤頤昨稱,去年罪案破案率超過四成,認為「於罪案黑點安裝閉路電視計劃」帶來成效,現... 詳情
【明報專訊】電話卡實名制已實施近兩年,相關騙案未見減少;而通訊辦前年底推出「短訊發送人登記制」,登記帳號以「#」號開頭,惟日前市民收到以「#... 詳情
訓練欠場預約要早一年 冰球港隊促政府設專業場館
【明報專訊】中國香港男子冰球隊上周在亞冬運半準決賽止步,表現較首次出戰日本札幌亞冬運整體排名第九進步。本港冰球代表目前有3個標準場館練習,中...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香港男子冰球隊上周日(9日)在亞冬運小組賽擊敗土庫曼隊,3名港將在賽後握手環節遭對方球員襲擊受傷。經港協暨奧委會及亞冬運中國... 詳情
熊貓姊弟徵名 不接納「家姐」「細佬」 最多3字需闡理念 龐建貽:料市民續用暱稱
【明報專訊】港產大熊貓龍鳳胎今起正式與公眾見面,市民可到「大熊貓之旅」展館探訪,昨亦展開命名比賽。評審要求之一是與大熊貓姊弟背景相關,護理員...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