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跟子夏學承擔——言而有信
【明報專訊】信守承諾,看似容易,實則困難。人類不能離群獨處,人是群居的動物,既然是群居,那生活堳K滿載了不同程度的人際關係。說到便要做到,不要輕易許下做不到的諾言,不要令到自己信用破產。重視承諾,言而有信,乃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美德。
朋友之間最重視承諾
五倫,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5種關係,父子和兄弟乃是與生俱來,不能改易;夫婦在古代而言多是聽從父母之命使然,少有自由戀愛;君臣關係有茪@定的必然性,難以改易。唯有朋友一倫,純粹出於自由的選擇。我們時常以為,可供選擇,總比沒有選擇好。那麼,朋友便是最為難能可貴的人倫關係。
《論語.學而》有以下的一段文字: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在孔門四科(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以文學科而著稱。在子夏的說話堙A「賢賢易色」說的是什麼素有爭論。這堜h且用上語言學家楊伯峻的說法,楊氏以為子夏所言針對幾種人:第一組「賢賢易色」,對於妻子,重視品德,不重視容貌;第二組「事父母,能竭其力」,侍奉父母,要能盡心竭力;第三組「事君,能致其身」,侍奉君主,要能豁出生命;最後是與朋友相交,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要說自己沒有學習過,子夏以為是已經學習過了。面對妻子、父母、君主、朋友,各有所重,而友儕之間重視的是信守承諾。
統治者也要講信用
遵守承諾,才可不失信於人。政治人物能夠守信用十分重要,競選之時,對選民有茬\多承諾,可是在當選以後,卻將承諾完全拋諸腦後。這種行為看似不可思議,卻是大有人在。承諾對施政有什麼功用呢?且看以下孔子與學生子貢的對話: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向老師請教如何管理國家,孔子說出三大重點:以為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以及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如果迫不得已,要先去掉一項,應當先放棄哪一項?孔子認為先去掉軍備,其次是去掉糧食——沒有糧食,當導致死亡,但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可是,若老百姓不信任政府,國家根本站不住腳。可見即使在治國的層面上,君主能夠言而有信,依然是最為重要的。
能夠得到老百姓信任的政府,推行政策之時,必然事半功倍,反之亦然。政府推出新政策,但究竟能否順利推行呢?這完全就是政府信任度的反映。
神靈也不承認的要盟
任何美德,如果沒有因時制宜,只是無條件地施行,可能也有問題隨之衍生。《莊子.盜跖》記載,「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這是守信而不懂變通的顯例。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樑下相會,等候了一段長時間,女子仍沒有來到,結果河水暴漲,而尾生為了信守承諾,一直抱蚞繻W,最終淹死。
孔子周遊列國時,曾遭蒲人圍困。只要孔子不到衛國,蒲人便可放行,孔子知之,便跟蒲人訂立盟約,表明離蒲後不到衛。結果,蒲人放行,孔子立刻赴衛。子貢對此不解,問道與別人訂立的盟約可否背棄。孔子指出,在被要挾的情G下所簽訂的盟約,神也不會承認。可見即使是「言而有信」的美德,也要適時而用,不可盲從。
■潘銘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著有《孔子的生活智慧》、《孟子的人生智慧》、《字書裡的動物世界》、《孔孟以後的孔孟》等。
文:潘銘基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