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瑪麗醫院去年一項調查發現,約35%受訪小學家長認為子女壓力偏高,調查亦發現學童做功課時間愈長、壓力亦愈大,有醫生提醒,家校切忌「谷得太行」,否則學童易因壓力致抑鬱及焦慮「不願學習及上學」。據醫管局統計,公營機構的兒童及青少年(6至17歲)抑鬱症患者趨增,由2013/14年度的350人升至2016/17年度的610人,升幅達74%。 逾半每日做功課兩小時以上 上述調查於去年7至12月以問卷形式進行,成功訪問2038名來自港島區5所小學家長(一至六年級)。結果顯示,有約35%受訪家長認為子女壓力指數(10分滿分)達7分或以上(見表),即偏高水平,其中小六生的壓力指數最高。另外,超過一半受訪家長稱,子女每日完成功課時數達兩小時或以上;另有約11.5%受訪家長稱子女每日溫習兩小時或以上。 參與調查的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表示從上述統計數字分析,發現每日做功課多於兩小時的學童,平均壓力指數較少於兩小時的為高。陳說,近年從臨H上發現,學童情緒問題近3到5年開始「幼齡化」趨勢,近年社會強調「贏在起跑線」,有些家長即使知道子女會壓力大,仍將其時間表排到密密麻麻,結果令小朋友壓力「爆煲」。 小學已「谷到行」 中學易抑鬱 醫管局統計全港公營機構的兒童及青少年(6至17歲)抑鬱症患者,由2013/14年度的350人升至2016/17年度的610人,以12至17歲的青少年佔多數。陳國齡說,「如果孩子在小學已被『谷到行』,升到中學如追不上功課、成績,便很容易導致情緒受困甚至患上抑鬱、焦慮等問題」,最終對學習反感甚至拒絕上學,「會更弄巧反拙」。 予「自由空間」 培養「快樂孩子」 陳國齡說,如希望培養「快樂孩子」,家長及學校均需要讓學童有適當「自由空間」,如安排閒暇活動、充足休息及運動等都十分重要。她稱有家長誤會為子女安排課外活動如「踢球」,已當成是閒暇活動,「但其實閒暇活動真正意義在於給孩子自由空間,不是由家長來安排,而是由子女決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