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經濟發達地區,心臟病和糖尿病等慢性及長期疾病愈趨普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飲食習慣。有本地初創公司開發出一個手機App,稱可扮演隨身營養師的角色。用戶只需利用它來辨認餐牌中的食物和飲品,便可即時知道它們的熱量。此外,這個手機App還可利用一些基本資料,聲稱可預測用戶10年後患上心臟病的風險,稍後還會再加入預測糖尿病風險的功能。
BACHcode Co. Limited創辦人黃婉華表示,她在大學取得機械工程學位後,在IT行業工作了10多年,一直從事軟硬件的銷售工作。幾年前,她因想安全地減磅,所以在公餘花了兩年,在HKU SPACE修讀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其間,她看過衛生署的《2014至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接受問卷調查的15歲或以上港人中,39.6%表示經醫生診斷後確診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高血壓、血膽固醇過高、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哮喘、癌症及中風等)。這個數據令她十分震撼,思考這對於醫療保健市場有何意義。
2017年初,她構思出創業模式,就是開發一個手機App,扮演人工智能(AI)隨身營養師的角色,協助一般人改善飲食等生活習慣,以減低患上心臟病或糖尿病等風險。同年9月,該公司成為科技園的培育公司,她聘請了兩名程式設計員,連同她自己,3人一同開發手機應用程式eat rite。2018年9月,eat rite的第一個版本推出,之後再經兩次改進,至今大約有1000人下載及安裝。
支援繁簡功能 卡路里3色分級
黃婉華表示,eat rite的特點是採用了文字辨識技術(支援繁簡中文),只要在智能手機開啟程式,將鏡頭對蚗\牌(或外賣紙),手機畫面就可即時顯示餐牌上各種食物和飲品的卡路里數值,還會以不同的顏色來分級,讓人一目了然。
以食物來說,熱量低於700千卡(kcal)的,會以綠色顯示;700至1000千卡的,以橙色顯示;超過1000千卡的,則以紅色顯示。飲品方面,熱量低於50千卡的,以綠色顯示;50至100千卡的,以橙色顯示;超過100千卡的,則以紅色顯示。
雖然市面也有其他手機App可以提供食物和飲品的卡路里數值,但黃婉華表示,它們絕大部分都是靠人手輸入食物或飲品的名稱,若用戶需看多款食物和飲品的熱量,便要逐一輸入它們的名稱,相當花時間和不便。eat rite毋須這程序,只要將手機鏡頭對蚗\牌,鏡頭範圍內所有食物及飲品的卡路里都會即時顯示出來,方便用戶比較及選擇。
按用戶病症 提醒食物陷阱
若用戶本身患有高血壓,並在設定eat rite時已經輸入這一點,當用戶點選不太合適的食物時,eat rite會發出溫馨提示。例如,鹵水雞翼的熱量低於700千卡,看來好像十分健康,但高血壓者在手機畫面點選它時,就會彈出提示,提醒鹵水雞翼雖然熱量低,但鈉含量偏高, 並不適合高血壓者食用。
黃婉華表示,美國一間機構年前已公開一項追蹤研究,以及由這項研究而設計出來的人工智能演算法。該人工智能演算法可預測一個普通人10年後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以及8年後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但缺點是用戶要提供其血壓的上壓,才能預測10年後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或者提供其三酸甘油脂濃度,才能預測8年後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她稱eat rite設計出另一個人工智能的演算法,利用用戶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腰圍、每星期運動次數等10項基本資料,就可以算出其現時的血壓。這樣便可以再利用上述的人工智能演算法,預測用戶10年後患上心臟病的風險。由於eat rite將兩個演算法連接起來,故只需要輸入那些資料一次。
研飯敘「人均卡路里」計算功能
eat rite現時已合共提供大約2000款食物和飲品的卡路里數據,主要是中餐和西餐。黃婉華認為要增至大約4000款,才算比較完整。此外,將來還要加入多人一起吃飯的選項,即是將幾碟食物的卡路里加起來,再除以人數,讓每人得知自己在該餐飯大約會攝取多少卡路里。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新經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