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大選再次展示烏克蘭身分認同之拉鋸,主打「反俄牌」的波羅申科任內極力推動「烏克蘭化」政策,這對親歐反俄的基輔和西部精英來說,是重建民族認同的重要一環,但對東部不少俄語選民來說,卻有被矮化的感覺。競選時多番使用俄語的澤連斯基得到這些俄語選民的認可,也是他支持度B升的原因之一。 現今烏克蘭呈現明顯的地域文化分野,東部和南部較接近俄羅斯的地區,受沙俄和蘇聯統治影響較深,有大批俄語族裔,西部則以烏克蘭語族裔為主。 冷戰結束後,兩者角力逐漸浮現——東部繼續親俄,西部卻更受波蘭影響和親歐,引發身分認同的緊張,並體現於對俄羅斯政治干預的迎拒:2004年橙色革命可算是第一波反彈,10年後的廣場革命(及其引發的克里米亞危機和東部內戰)則是另一波。 親俄派亞努科維奇流亡國外後,接過總統一職的波羅申科極力推動烏克蘭化政策,包括加強推廣烏克蘭語和減少俄語學校等,更受注目的一步是尋求將烏克蘭東正教會不再從屬於莫斯科牧首區。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去年底不惜引起東正教會歷史性分裂,無視莫斯科反對,批准烏克蘭建立自主教會,推動成事的波羅申科揚言,國家安全跟從俄羅斯取得「精神上的獨立」息息相關。 這些變化卻漠視東部俄語族群,在哈爾科夫(Kharkiv)和第聶伯羅(Dnipro)等俄語選民居多的地方,本來就有不少聲音抗拒2014年從基輔發起的廣場革命,儘管這些地方的民意不一定支持克宮,其一例子來自哈爾科夫的足球會米達列斯的球迷,他們高呼「普京是雞巴」來侮辱這位俄羅斯總統,成為國家著名抗俄口號。但俄語社群對被矮化的反彈,仍體現於澤連斯基的冒起,後者在競選期間不時使用俄語,更為因不會說烏克蘭語被出言詆譭的烏克蘭人出頭,獲不少俄語選民好感。儘管獨立政治分析家吉茨(Ariana Gic)向Politico慨嘆,候選人在公開溝通使用這麼少烏克蘭語,對烏克蘭的民族建立工作構成破壞。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