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於北上大灣區開設私家醫院,香港私家醫院聯會主席、聖保祿醫院醫務總監何兆煒抱觀望態度。他認為無論招聘本港醫護北上或是招聘當地醫護都有難度,此外在申請牌照、稅務、法規要求、藥物使用、保險等範疇,兩地亦存在明顯差異,如日後有統籌的官方機構協助香港醫療機構北上,才更易成事。 香港、內地醫生皆難請 何兆煒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大灣區人口多,衍生龐大醫療需要,機遇一定多,但大灣區不缺醫療機構和醫生,醫院和儀器等硬件亦不「輸蝕」。他認為,如果香港醫療機構北上開設新醫療機構,優勢在於將成熟的港式醫療管理模式和專業培訓制度帶到當地,協助當地更好地與國際接軌,並提供價格相宜的高端醫療服務塑造健康灣區,惠及居住內地香港人。 然而,何兆煒說,香港私家醫院北上開院最大困難在於人才招聘,認為要實施港式醫療,醫院管理層就要盡量用香港人,醫療團隊則可以聘用內地人。何說,如果港人比例太少難做好管理,但礙於薪酬、內地「醫鬧」等問題,估計只有很少醫生願意北上行醫甚或長住;招聘內地醫生方面,香港私家醫院作為新服務提供者吸引力低,除非薪酬很吸引,否則難請醫生駐院。 藥物引進、醫保認可待議 「醫院跟工廠不一樣,很靠前線醫護都做到專業要求,不是靠一兩個主管可做到,如果在內地難找到適合的醫療人才,長遠一定要由培訓做起,例如中文大學在內地建醫學院,由開始培訓內地學生跟隨香港的行醫模式,以及讓內地醫生考香港專科評核試等。」何兆煒說。 招聘人才以外仍有許多挑戰,何兆煒隨手拋出一堆待討論的問題,例如內地未必有引入香港用慣的藥物、香港有教會背景的私家醫院在內地是否受歡迎仍是未知之數,以及香港私家醫院如何取得內地醫保認可,否則病人要全額付款,新院就只能當內地「富豪醫院」(見表)。 「設官方統籌機構有助成事」 將香港醫院模式帶上內地要過許多門檻,香港的經營者或無從入手。何兆煒說,對於北上大灣區開設私家醫院抱觀望態度,「講會否北上是言之過早」,他續說:「香港醫生說到底是『唔憂做』,上去多是為幫助內地醫療建設,如何做得不這麼擔心呢?」他認為如日後兩地政府有一個統籌的官方機構,或官員協助香港醫療機構北上,會更易成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