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向醫院管理局增撥50億元買電腦掃描(CT)及磁力共振(MRI)等儀器,但人手流失可令輪候時間持續惡化。去年公立醫院非住院緊急患者輪候CT的時間升五成,瑪麗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所屬聯網的輪候中位數更達15周及13周。有醫生透露,該兩聯網的放射科副顧問醫生流失「非常嚴重」,令輪候時間愈積愈長。
港島西等15周最長
醫管局文件顯示,在2018年,除乳房X光造影,專科門診或出院等患者輪候放射診斷時間按年升11.6%至50%(見表)。當中緊急(即第一類別)照CT整體輪候中位數為6周,升50%,瑪麗所屬港島西聯網中位數最高,達15周,其次伊院所屬九龍中聯網中位數為13周,兩者分別比整體高1.5倍及1.2倍。至於MRI,九龍中輪候中位數最長,緊急者需等19周,九龍東則等15周,兩者較整體高2.8倍及2.0倍。
公院會為嚴重創傷、中風等住院患者即日安排放射診斷,整體而言,該類緊急住院患者有99.1%可於24小時內接受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的相關比例則為92.8%,按年跌0.9個百分點。
有醫管局放射科專科醫生指出,瑪麗、威院和伊院主力接收較複雜及嚴重個案,近年瑪麗及伊院放射科副顧問醫生流失非常嚴重,會優先處理已確診癌症患者,長年肚痛待找病因等個案就後一步處理,令輪候時間愈積愈長。他稱近年會將緊急個案轉介至私營市場以減輪候時間,但私營市場漸蓬勃,公院人手流失惡化,亦致不夠症供專科培訓,「預計下一代醫管局訓練的放射科醫生質素會下降」。他期望調整轉介模式,如公院做首次檢查,在私院做複檢。
腫瘤科醫生:數月足令1期癌變2期
臨H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稱輪候數月「不理想」,原則上愈快檢查愈好,「等四五個月的話,部分癌症病人可由第1期變第2期、第2期變第3期,一點也不出奇」。他建議當局短期要鼓勵可負擔的患者到私院檢查,否則對負擔不起者不公道。
醫管局發言人稱十分關注放射科輪候時間,已推改善措施,包括增加儀器數目和節數、增加放射科醫生、招聘有限度註冊醫生。
此外,醫管局承諾於30分鐘內處理90%緊急患者,文件顯示,除了港島東,其餘6個聯網均不達標,當中港島西最低,僅60.7%;次緊急則所有聯網不達標,即無法在120分鐘內處理75%患者,其中九龍東僅得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