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正迎接人口高齡化,長者關節退化、骨折等問題惡化,但公立醫院骨科服務供不應求。根據醫院管理局數字,全關節置換手術輪候時間再創新高,7醫院聯網中最長龍的新界西需等125個月、即逾10年,較2014年6月的統計多16個月。而長者近年因「脆性骨折」入院個案亦由2010年1.4萬增至1.6萬宗。有前公院骨科醫生批評,政府宣傳預防骨質疏鬆「多年來未到位」,市民仍無足夠防範意識。 「最短」九中1年變4年 長者關節因磨損退化,或需接受換全關節手術。截至去年底,7個醫院聯網中,手術輪候期最長的是新界西,達125個月,即約10.4年;即使最短龍的九龍中仍需等47個月。根據醫管局2014年統計,新界西輪候期當時已屬最長,達109個月;九龍中分區需輪候約1年,如今則接近4年。 曾在公立醫院任職多年的骨科醫生黃仕雄稱,不少長者在公院輪候換全關節「等了兩三年但關節太痛等不到,只好轉投私醫」,但手術費「起碼10多萬元上落」,非人人能負擔。黃稱,病人「久等」手術時,膝關節退化或更嚴重,如患腳難伸直,變得寸步難行,肌肉因運動量減少而萎縮。 脆性骨折個案增 六成髖關節 另外,醫院管理局統計,全港公立醫院接收長者因「脆性骨折」入院個案,由2010年的1.4萬宗升至2018年1.6萬宗;而去年個案中髖關節佔當中逾1萬宗,即超過六成。黃仕雄說,近年公院有增加資源處理長者骨折,但「只能集中處現髖關節個案」,「未必人人得到最合適治療」。 脆性骨折是指由非創傷意外(如從平地摔倒)造成的骨折,常見部位如脊柱、手腕、髖關節。黃仕雄說去年有年近70的「腰痛」女病人向他求診,經檢查後發現是脊柱骨折,女病人指曾在家中跌倒感腰痛,兩度到急症室求診只獲處方止痛藥物,最終自費向他求診才找出病因。 稱多因骨質疏鬆 骨醫批宣傳差 對於髖關節骨折上升,黃仕雄說這反映香港人口老化,「男女平均壽命超過80歲,年紀愈大反應愈慢,向後跌時雙手無力撐,導致髖骨先落地『一啪即斷』」。他說,問題多由骨質疏鬆症所致,但預防及定期做骨質密度檢查的意識低,批評政府宣傳不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