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中國發動貿易戰,劍指外貿不平衡之餘,也針對外資在中國市場面對諸如知識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等的不平等情G。縱觀去年,中國在市場開放方面既按原定計劃推進,亦加強了一定力度,以求改善不平衡的指控,但同時也用開放市場,作為一種手段去應對美國,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 多舉措化解外貿不平衡 以解決外貿不平衡為例,去年11月1日舉行的首屆上海進口博覽會,便被視為中國擴大進口,減少順差的重大舉措。去年7月中國亦下調包括汽車等多種商品的進口關稅,11月降進口關稅範圍更進一步擴大。 開放市場方面,去年中國放寬汽車及金融業的合營公司外資持股上限,並承諾若干年內完全放開限制。此前,寶馬便增持與華晨(1114)合營的華晨寶馬,持股增至75%;瑞銀於去年底亦透過增持內地合資證券公司瑞銀證券,令持股增至51%,成為首間控股合資證券公司的外資金融機構。中證監副主席方星海上周於達沃斯也表示,未來半年會批准更多外資銀行控股中國合資證券公司,以進一步開放金融業。 此外,去年中國完成修訂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擴大開放22個領域;而在副總理劉鶴本周赴美期間,全國人大將提前審議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的《外商投資法》;此外,昨日人行批准美國標普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 針對美國「不開放」作反制 雖然中國去年推出不少市場開放措施,但兩國關係反覆,也促使中國將開放措施作為抵制美國的手段。好像美國進口汽車非但沒有降關稅,反而稅率從15%升至25%,作為報復美國的手段;此外,比起瑞銀12月已完成增持,作為美資投行的摩通申請增持在華合資證券公司,去年10月才獲中證監批准。 另外,早在2017年,人行開放信用卡清算業務,美國信用卡公司Visa和萬事達同年遞交申請,惟至今未有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