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燈光照射下,海底幽藍靜寂、海雪飛揚。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氣泡,不停從海底顯現。氣泡周邊,滿眼是貽貝、蛤類和蚌類;半透明的阿爾文蝦、白色的鎧甲蝦、一簇簇管狀蠕蟲,一片片小蛇尾等隨處可見。這片奇異的海底世界,位於南海西沙海域的「海馬冷泉」。最近一段時間,在「探索一號」科考船上參加「南海深部計劃」西沙深潛航次的多位科學家,乘坐「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探訪了這片海底的生命綠洲。其中包括了中國著名海洋地質學家、南海深部計劃專家組組長、82歲高齡的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 蛤類貽貝 生物豐富 冷泉系統是一種深海自然現象,由富含甲烷的流體滲漏至海底而形成。海馬冷泉位於南海的西沙海域,大致呈東西向條帶狀分布,水深為1350到1430公尺之間。 2015年因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利用中國自主研發的4500公尺級「海馬」號無人深潛器發現而得名。 根據以往調查,海馬冷泉的淺表層富含天然氣水合物;海底露出大量不同形貌特徵的自生碳酸鹽岩,主要呈結核狀、結殼狀和層狀;部分區域因較強烈的甲烷氣體滲漏,碳酸鹽岩膠結了大量貽貝殼體;冷泉生物群廣泛發育,管狀蠕蟲、蛤類及貽貝等多種冷泉生物共存,其中貽貝分布最為廣泛;不同種類和不同生長期的生物,在空間上交互分布。 在近1400公尺深的海馬冷泉附近海底,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正乘坐的深海勇士號,曾首次誘捕到一隻長15公分的「深海水蝨」。 深海水蝨屬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等足目,是典型的深海肉食性物種,與陸地上的西瓜蟲是「親戚」,但體型大得多,有助於海馬冷泉附近海域的深海環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研究。「儘管早就知道海馬冷泉,但乘坐深潛器到海底親眼所見,還是非常震撼,冷泉生物量之大、豐富度之高,果然名不虛傳。」李新正說,此次在海馬冷泉系統採集到蠕蟲、貽貝、蚌、海葵等豐富的冷泉生物樣品,令人十分欣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