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北京來客不斷,美國工商領袖、朝鮮友好參觀團,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也應邀赴美磋商。在紛紜交錯的外交互動背後,5月15日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尤其值得關注。習近平主持這次會議,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出席,王滬寧、韓正參加,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亦首次以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委員的身分亮相。
此次王岐山的中央外委會委員身分受到外界較多關注,王自今年3月履新國家副主席以來,已數次出席外事活動,在國家外事領域的地位不言而喻。
北京分析人士指出,具體人事固然易受關注,中央外事委的實際運作更透露了中央高層對外事工作加強頂層設計的新思路。
成立於今年3月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脫胎於原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是中共中央直屬議事協調機構,負責相關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佈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的辦事機構為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目前辦公室主任為政治局委員楊潔篪。
1981年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對外政策,25日,政治局常委李先念主持召開第一次會議,宣布中央外事小組正式成立。這次會議確定的中央外事小組主要任務有兩條:一是討論有關外事方面的大政方針,具體工作靠各部門去做;二是協調有關部門外事工作方面的問題。成立當年,小組共召開了25次會議,李先念親自主持了24次。1983年後,軍方的重大外事工作也統歸中央外事小組負責。
外事委職能廣 人員編制擴大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不久前刊文介紹,相對於領導小組,委員會職能更廣、機構設置更規範、參與成員更多元、統籌協調更有力、決策議事權威性更高,有利於完善中共對重大工作的科學領導和決策,形成有效管理和執行的體制,加強中央對地方和部門的指導,也符合世界各國決策議事協調機構運行的普遍規律。
北京觀察人士指出,小組升格為委員會後,人員、編制都會根據規定,進一步增加、擴大和固定。以前外事小組受人員編制限制,職能偏於虛化。隨着中國外交的發展,中央各職能部門、地方外事工作事務日益增多,充實外委會的規格和職能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