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潘天賜是教協創會的骨幹成員,與創會會長司徒華自當時認識,他較華叔年輕20載,形容華叔與他的關係是「亦師亦友」。在潘眼中,華叔凡事親力親為,例如每期《教協報》出版,華叔必會回來與一眾理事「捲報」至深夜,之後分頭到街上找尋郵筒投寄數百份《教協報》,往往把郵筒塞滿;一年後,郵局通知他們,「其實(郵局)有大量投寄服務」。
理事捲會報每期一聚 數百份塞郵筒
早期教協全職員工不多,每月其中一晚,一眾理事會回到教協會址幫忙捲《教協報》,華叔從不無故缺席,眾人邊捲報邊談天,會址內充滿笑聲。現任監事會主席的潘天賜說,數個理事在捲好數百份報紙後,要分散在街上找郵筒逐份塞入投寄,他尷尬地說﹕「最初我們不知(有大量投寄服務),後來郵局主動搵我,告知可以。」他笑言可能郵局之前對郵筒內塞滿《教協報》而感困惑。
潘天賜22歲在葛量洪師範學院畢業,當時政府宣布降低新入職文憑教師起薪點,他是首批受影響的文憑教師,自然地加入正在籌組的教協。他在教協當了足足8屆共16年理事會總秘書,與華叔感情深厚。潘憶述,在佐敦文景樓教協舊址開會後,因與華叔住得近,不時一起去食糖水,「除了談會務,談教育問題,也會談人生觀」,他說在華叔身上學會許多,例如對認為正確的事要堅持,要有自己原則等。
潘﹕教協堅持宗旨 「華叔應該欣慰」
潘天賜又憶述,1979年是國際兒童年,教協在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平台主辦為期兩日的嘉年華,「第一日後有工作人員報告,廁所塞了……華叔聽到個消息之後,你估佢點做?佢講都無講,就直接去廁所,直接動手通廁所」,眾義工見狀紛紛一起幫忙。他說華叔令人信服的原因,是從不袖手旁觀,「特別是難做的事,一定是自己去做,甚至自己做先」。
教協有3個辦會宗旨,推動教育改革、爭取會員合理權益及促進社會公義,華叔雖已離世,但潘天賜認為,教協至今始終堅守宗旨。他想了一想,說﹕「覺得華叔應該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