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個新年,一個中秋,最墟冚!」回想1970至80年代教協會員過節前到佐敦文景樓舊址取貨品的盛况,李煒佳和阮惠敏仍歷歷在目。福利部一年有兩次為教師舉辦大型集體訂貨,「所有理事都會回來(義務)幫手,大家都好開心……好似提早過節」,說起當時的情景,李煒佳的語氣仍帶着一絲興奮。
數百箱海味曲奇疊上天花 取貨排長龍
數百箱貨品如冬菇、海味、曲奇餅和朱古力等,以「U」型排列在單位內,「疊到上天花板」,阮惠敏揚起手,形容當時的驚人貨量。會員需在節日前約兩星期取貨,逾百人擠在數百呎空間內排隊,李煒佳憶述每人手上都有一疊「飛仔」,到相應的攤位取貨,不少人甚至排到後樓梯。福利部充斥臘腸和臘鴨等味道,環境雖然擠擁,卻彌漫過節的喜悅氣氛。阮惠敏說,曾有會員誤取價格較貴的曲奇餅,之後卻專程由大埔住所到佐敦交回,「可見我們的會員好好」。
每周露天展銷場 拉尼龍布蓋頂遮陽光
另外,當年北角的教協服務中心逢周六周日都在平台舉辦露天展銷場,同樣熱鬧非常。為了避免陽光直曬,阮惠敏每周均與另一同事拉起4大塊尼龍布蓋頂,消耗不少氣力,「做完都(累得)唔使郁」,但她笑說事實上還得繼續工作,每周如是。至1992年,北角中心遷往銅鑼灣永德大廈現址,阮惠敏終不用做如此「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