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兩岸考古的新發現,約5000年前,內地福建南山文化的農業向沿海擴張,從海路將種植水稻和小米的生產模式帶到台灣,影響了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有趣的是,早期內地先民究竟如何來到台灣?是將獨木舟綁在一起漂流來台?還是有其他方法,至今仍是個謎。
「中國東南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2日至6日在福建三明市舉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表示,在新石器時期既種植水稻也種植旱地作物小米,是公認的山東半島地區特有農業生產模式,但從未發現自山東半島地區向福建沿海地區陸地傳播的證據,剩下的可能性只有透過海路。
5千年前就在海上交流
過去一直找不到有力證據,如今福建南山遺址的考古新發現,結合近期其他東南沿海遺址的考古成果,使得曾經只是假說的「史前海上之路」成為可能。
最新研究發現,約在4、5000年前,內地就有先民沿著東南海路進行交流,並將北方文化傳入海峽兩岸地區,這比此前學術界認為的古人海上交流時間提早了近千年。「史前海上之路」學說也解答了困擾學術界多年的「台灣史前小米來源之謎」。
作為台灣新石器時期的代表遺址,台灣大坌坑遺址曾出土大量小米,但這些小米是從哪裏來的一直缺少合理解釋。
台灣考古學家臧振華表示,若說大坌坑的小米也來自於山東半島,但同時期台灣和山東的陶器特徵相差較多;若說來自福建,但之前福建地區一直沒有發現同時期的小米遺存,而南山遺址考古發現說明,大坌坑的小米很可能源自於海峽對岸的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