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乜洃擘典禮呀?係咪真係有獎謘H」
「都唔知乜鵅I」
兩周前我在港鐵車廂聽到這則對話,相信經過網絡瘋狂洗版後,沒多少人會再問。一直強調自己為「支流」的媒體,一夜間成了各大社交媒體的「主流」兼挾鋪天蓋地的氣勢,成為熱話。從一本見於便利店的「雜誌」,發展到每天播放節目的網絡電視台,更有能力請來一眾名人支持「典禮」,「毛記電視」的成功是肯定的。這亦印證了網絡媒體潛在「原力」之巨大,在青少年社群內更有挑戰傳統媒體的力量。
「毛記電視」的成功元素可簡單歸納為四方面﹕
1. 影射名人/政治人物
2. 就社會時事「抽水」
3. 改編流行曲歌詞諷刺時弊
4. 偶爾有名人客串增加新鮮感/吸引力
不少人抱荂u睇鴽A今日又搞乜先」的心態定期觀看,看得開心就按個「share」。大家間接成為推廣員,造就一個被廣泛談論的網絡媒體。這現象可視為新媒體力量的興起,滲透到傳統電視台難以到達的區域。
不受主流重視 壯大另類發聲力量
諷刺時弊的節目並非新鮮,但為何過往未能成為熱潮?一個很重要的主因在於「參與」。網絡活動未成熟前觀眾只停留於單向階段,無法回應節目。今天網上人人可發表意見,成為助力、一種催化劑。有時候網民留言的吸引力甚至超越節目本身。深層的原因是反映了社會形態及市民要求的轉變。藉這種新媒體力量,觀眾(網民/青少年)透過新媒體發聲,抒發出對社會議題的看法及不滿。尤其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聲音得不到主流社會的認同或重視,於是壯大了透過另類力量發聲的訴求。
在分獎典禮的舞台上,歌手唱出一首又一首惡搞/二次創作的歌曲,觀眾反應特別強烈,大家都明白掌聲、歡呼聲的「主角」是歌詞背後帶出的社會元素。極端點來說,其實台上歌手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眾感覺到有人道出自己的心聲,感「同聲同氣」、「睄L形」。
整晚節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繁忙兒童合唱團」,在台上唱出一首又一首反映小朋友生活無奈的歌曲,道出對成年人、對父母、對主流價值觀「不滿卻被迫妥協」的態度,台下觀眾大呼過癮之時,亦帶點點悲哀。這些話題在主流媒體(如流行曲、電視、電影)中鮮有受重視,現在有人代為高聲疾呼,很容易得到大眾認同,某程度上起了抗衡社會主旋律的功能。
「即食」好笑吸睛 別忘深入剖析
整個典禮甚至毛記電視的節目,都流露出香港人的本土意識(或稱「真.香港人」),與社會上「心繫國家」、「融入大中華」等觀念相映成趣。說穿了其實是身分認同的表現。
這種諷刺時弊的節目既可為觀眾帶來娛樂,亦可「消消氣」,看似十分理想,可是從另一方面看亦會帶來一些暗湧。這類節目往往只從諷刺角度入手,難以深入剖析社會現象,對事件前因後果、影響、矛盾衝突簡化,令社會議題「平面化」。若觀眾習慣這種「即食」,只看議題吸引眼球、諷刺甚至好笑的一面而忽略多角度視點,容易產生片面甚至自以為是的看法,必須小心。例如「有請小鳳姐」代表了對政治制度、政治人物的不滿,當我們高喊時要明白這亦代表一種態度、一種價值取向。
此外,我們千萬不能忽視新媒體也是一門生意,始終要賺錢,因此如何吸引眼球、如何引起話題亦有商業考慮。背後也確確實實是商業活動,我們在「好好笑喎,咁抵死鵅v之餘,記緊別忘分析思考,勿只停留於容易入口、純為搞笑的角度。
當晚的典禮讓我看得很開心,亦有感動。然而,開心、感動過後,亦期望觀眾能行前一點,對社會多一份關注、了解,做到真正關心社會、推動社會,喚醒「廢青」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力」。
◆相關概念:網絡媒體.諷刺時弊.新媒體.網絡力量.身分認同.本土意識
(通識網﹕www.LiberalStudies.hk)
文﹕鐘聲慈善社胡陳金枝中學 黎金志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