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在中國重新抬頭,除了領導幹部在中共黨校開始「補課」,也積極向下札根。首次針對中小學的國學標準化教材,今年9月開始實施,傳統文化經典比重從三成增加到五成;對國學的師資培訓也於10月中啟動。此外,為補足國學教師的缺口,中國更規劃自明年起,開始在大學院校設立「國學系」。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現在走進中國小學,不時可以聽到學童在朗誦《弟子規》,據新華社報道,中國中小學校園近來正重燃起「國學熱」,許多國學經典,都被要求納入教材。
小學讀《三字經》
去年4月,中國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這是中共建政以來關於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一份綱領性文件,要求將中華優秀傳統融入課程,並增加考試比重。
新華社報道,中國中小學教材權威──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指出,在修訂的新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關於傳統文化的比重,由之前的30%增加到50%左右。
中國國學教材依年級有所不同,小學低年級以啟蒙經典《三字經》、《弟子規》為主;中年級階段學習《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奠定詩詞美學基礎;高年級,則涉及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
到了中學階段,安排《孫子兵法》、《古文觀止》等經典;高中則更深入地學習儒道經典,《大學》、《中庸》和《道德經》等,都列入教材。
教師節未改9•28
同時,中國也積極培養國學教師。《北京日報》報導,10月中「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培訓專案啟動,傳統藝術中的書法、繪劃和古琴,成為教師研修的必修課。主辦方稱,要「打通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課堂的『最後一里路』。」
有鑑於中國國學教師多達百萬缺口,中國教育部規劃明年起在大學增設「國學系」,畢業後需精通儒、釋、道、兵、醫、藝等多門類知識,目前東北師大、北京聯合大學等校,已考慮招生。
在國學開始興盛背景下,中國國務院2013年9月曾草擬將原本9月10日的中國教師節,改到與台、港一致的孔子誕辰9月28日,不過該想法仍未被採納。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認為,大陸重新重視國學,但並非獨尊儒家,教材涵蓋了儒釋道,可理解為何教師節最終未改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