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5年夏季本港氣溫「超然」,三度打破百年紀錄———
6月平均氣溫高達29.7℃、6月熱夜數目(全日最低氣溫超過28℃)達13日、8月8日「立秋」氣溫最高為36.3℃。綠色和平發現香港部分地方高溫逾40℃,引證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總署最近的推測﹕2015年是「地球最熱」的一年。天主教教宗方濟各9月訪美首日在白宮發言時,亦表明現時已到「歷史關鍵時刻」,應對措施刻不容緩。
都市建築密集現熱島效應
氣候變化固然是氣溫破紀錄的原因之一,惟本港建築物密集、阻擋通風,令城市熱上加熱。根據天文台的推算,本港平均溫度在過去100年上升1.2℃。香港市區可謂密不透風的石屎森林,樓宇吸收大量熱力及阻擋通風。有研究指人在市區感受到的風,在過去半世紀減少逾百分之六十,導致城市難以散熱。再加上冷氣機和汽車排放的熱氣,香港的夏季熱得令人難受。綠色和平今夏曾到建築密集的市區量度氣溫,包括荃灣、觀塘、旺角、尖沙嘴、中上環、銅鑼灣,發現部分地方在太陽照射下,行人感受的氣溫最高逾40℃!
每當天氣愈熱,冷氣無可避免地長時間開ㄐA令住宅用電量增加。例如2014年9月,天文台錄得7日酷熱天氣日數(即日最高溫度高於或等於33℃)及4日熱夜,其住宅用電量較往年同期高出百分之十八,用電量增加會排放更多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化,形成惡性循環,令城市不斷升溫。
紓緩熱島效應3對策
要紓緩城市愈來愈熱這問題,要從以下三方面茪漶G第一,增加綠化空間,在地面植樹為行人通道提供遮蔭的環境;其次要增加城市透風度,保留通風道和樓宇間的間距,讓山風、海風能吹進城市;第三,積極節能減排,減少使用汽車和開冷氣。
政府只要及早規劃,其實可改善熱島效應。東京應對熱島效應的政策比本港早逾10年推行,當中規定重建或重新規劃的項目要考慮整體城市環境。東京市政府亦在2001年規定所有新建、改建或擴建的建築物須做屋頂和地面綠化,而建築面積逾1000平方米的私人建築,更要撥出兩成面積綠化。節能方面,東京市政府亦在2010年為市內1500座大型建築物定下減少碳排放的目標,使這些大廈在兩年內平均減少23%的碳排放。
至於香港,政府在2011年制訂指引,在綠化面積、街道闊度、樓宇間距和透風度定下標準,若符合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並提交由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授予的「BEAM Plus 評級」及能源效益數據,便可獲10%總樓面面積寬免,以鼓勵發展商跟從,藉以減低新發展項目對附近環境的影響。惟該指引並非強制措施,部分發展項目沒跟隨指引的標準,影響政策緩減熱島效應的效果。另外,政府亦沒有在密集市區增加綠化地,提高透風度。節能方面,政府2015年5月提出的節能藍圖亦沒有提出針對現有建築的新措施,未能帶動明顯的節能風氣。
政府不重視城市環境 港人難安居
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近年常以「土地供應不足」為由,肆意改變綠化及休憩地的用途,導致各區紛紛「插針式」建屋,勢必減低城市的透風度。部分政府部門亦為行政方便,罔顧社區綠化的需要,如路政署在未有諮詢樹木管理專家小組前,於2015年8月連夜砍伐4棵般咸道百年細葉榕,此舉無助降溫,更令行人路失去遮蔭。這樣發展下去,香港人最終可能只得到「火爐內的蝸居」。無論面對的是熱島效應還是氣候變化,政府都應制訂更積極有效的政策,帶領香港走出這個熱島的困局。
■知識增益
熱島效應
根據天文台的資料,當市區的冷卻速率因城市化而漸漸低於郊區,這就是「熱島效應」。有很多因素令市區與郊區之間的氣溫出現差別,包括:
˙市區的建築物有較大的熱容量,吸收並儲存較多的太陽輻射能量
˙市區的高密度建築減少釋放到高空的熱能
˙市區大量人為熱力從建築物、空調、交通工具和工業活動過程中排放
˙密集的市區發展會降低風速,並抑制對流散熱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楊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