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雨季,今年颱風又格外威猛,許多城市街道又可以行船了,大家又忙着去看海了。一到這時候,我就想起前幾年的一場爭論:青島為什麼不怕雨?
那是在2011年夏天,北京、武漢、上海、長沙、成都、揚州等大小城市都被暴雨揉搓了一把,這時,青島顯出來優秀了。那年7月2日到3日,青島降雨超過100毫米。時任青島市排水管理處長安寶月說,雨勢漸停後,一般道路只用10分鐘左右水就排淨了,低窪地半小時也就沒事了。驚艷呀。
德國人修地下管道百年大計
青島市排水的底子是德國人打下的。1898年德國人強租膠州灣後開始青島城市建設,德國人在主要街道按雨污分流的方式,修了地下排水管道和暗渠。排水管道上寬下窄呈V字形,管道上部是水泥抹面,下半部分則貼上白色瓷磚。
為什麼要這樣做?把下水管道貼上瓷磚是為了讓管道內壁光滑,這樣可以減少髒東西掛在上面,不用總是清污。但全用瓷磚貼滿,成本太高,所以只在下半部鋪瓷磚。把管道修成V字形,是為了當雨水較少時,還可以讓水流得快,減少污泥的沉澱。
我想,德國人也夠誠實的,他們強租了青島,以為就能永遠住下去?於修個地下水道也百年大計的認真?另外,青島V形地下水道不是秘密,但為什麼這麼多年中國的下水道大都還是圓的?
趙州橋是為權貴服務 與人民無關
正當大家在感歎德國人的認真時,另一種聲音出來了,有一篇文章稱,〈不能全都歸功於德國人,青島地下水道真相〉。當時我想,怎麼又碰到一篇假新聞?也許,青島地下水道本是咱中國人設計的,那年代中國不也出了詹天佑一類大名鼎鼎的工程師嘛;也許,有資料證實,是咱中國3000民工建造了青島下水道,而德國人只來了兩半人,指手畫腳一番……
細看文章,才知道這是雞對鴨說。這篇文章是青島當地文史專家魯海寫的,他對網上借青島下水道「美化殖民統治」的言論很反感,說「德國人當年搞雨污分離的出發點不是造福青島人民,而是讓殖民者享有乾淨衛生的居住區環境,他們在華人居住區修的下水道仍然是雨污合流」。
我以為,魯專家的說法甚是,殖民者和侵略者必須從中國滾出去。但德國人修青島地下管道,這事不應該這麼絕對吧。如果按照這個思路,許多讓我們驕傲的老祖宗的玩意都得砸了。比如李春設計趙州橋,可能就是為了縣令權貴服務的,和廣大勞動人民無關。再如威名遠揚的鄭和七下西洋,他明明是奉旨追殺競爭皇位的政敵嘛,哪裏是為了傳播中國人民的友誼,發展中國人民的航海探險事業?歷史教科書要改改了。
那鐘樓綠頂子像是希特勒軍隊的鋼盔
說到德國人認真,我還是講一個山東的故事。1908年,滿清政府向英德借款500萬英鎊修建津浦鐵路,後來就有了濟南老火車站。此站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被戰後聯邦德國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直至1990年代,火車站仍在使用。但舊火車站太小了,1992年拆了。據說,老火車站非常堅固,比如鐘樓內部很多地方用的不是鋼筋,而是鋼軌,石材質量也很好,又因為距離火車道太近,不能使用大機械,只能靠人工,用了一個月才拆完。
總有人喜歡老物件,捨不得扔掉,於是要做思想工作。當時濟南一位領導表示,老火車站是殖民主義的象徵,看到它就會回想起中國人民那段受欺壓的歲月,「那鐘樓的綠頂子像是希特勒軍隊的鋼盔,有什麼好看的?」於是拆了。
是呀,濟南老火車站用洋人的貸款,用洋人的技術,用洋人設計師,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民工賣苦力,沒有比這更像殖民主義的了。但用今天的說法變了,這叫招商引資,解決就業,是官員的政績。
1995年6月,投資3.9億元的濟南新客站竣工。但大家怎麼看怎麼不順眼。2012年,濟南市人大代表劉敬濤等人提交議案,要重新恢復老火車站鐘樓。這回官員很積極,說:還你一個「原汁原味」。2013年8月,濟南市舊城開發投資集團公布,將投資15億元修建濟南火車站北廣場,其中包括復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車站以及行包房。
得,還得花錢。既有今日復建,何必當初拆掉?
順便提一句。在北京虎坊橋路口西北角有一個白色的船形建築,三四層樓高,如今被幾家商業單位用着。記得幾年前這房子外牆上有一個牌子,說是一九二幾年德國人建的。前幾天我去找,那牌子沒了。誰要是拿走了,請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