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夾道歡迎難民的場面,近日成為國際傳媒的焦點。法國《世界報》稱畫面令人想起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下,西德人歡迎東德人的場面。 德國輿論雖然也認為這是歷史時刻,但亦不諱言難民潮對德國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德國《時代》上周在社評指,今次難民潮「對德國的深遠改變將甚於統一,我們前面是未知數」。 事實上,除了近日備受矚目的歡迎難民場面外,德東亦出現不少反難民事件。德國今年已發生200多宗襲擊難民收容所事件,數目之多令人震驚。德國總統高克上月底到訪柏林一個難民收容所時,讚揚協助難民的義工「體現了德國光明的一面」,跟襲擊難民收容所及排外行為所體現的「德國黑暗一面」對抗。 「同情中立者」決定去向 這兩個德國最終誰會勝出?它們站在社會對立面,但決定德國走向的將是「沉默大多數」。德國巴伐利亞州人口只有9000多人的城鎮埃爾欣根向被視為融合難民的模範,鎮長艾森科爾布(Joachim Eisenkolb)向《明鏡》稱,難民潮下兩批人愈來愈積極,抱怨移民者愈來愈大聲,支持移民者則愈來愈積極幫忙難民,但他指大多數鎮民對難民是「同情地中立」。 《明鏡》認為,德國在難民湧入之際,政客的首要任務便是要確保這「同情地中立」的大多數不會投向反移民陣營,要做到這點便需要「界線」及「誠實」。該刊稱,政客需要劃下界線,確保德國不會被「迫爆」,令德國人的開放及熱心不至於疲累過度;另一方面也要向國民清楚說明,德國接收難民會付上什麼財政及社會代價。 誠實談收難民代價阻極端 德國社會近年早就關注穆斯林移民未能融入社會的問題,但出於對「極右排外」的忌諱,德國政客對任何涉嫌反移民的言論立即口誅筆伐,移民導致的社會問題往往不得充分討論。 德累斯頓去年萬人參與「歐洲愛國者反伊斯蘭化」(PEGIDA)示威,參與者其實大多無關極右,而是不滿建制長年漠視移民問題的普羅大眾。面對這史無前例的難民潮,德國政客開誠佈公,促使社會就移民展開討論,而不是單單褒揚德國的光明面,也許才是正確方向。明報記者 林康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