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統計處的劏房調查顯示大部分住戶有收入,但租金佔收入的中位數達三成。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建議,政府可直接介入市場當二房東,以市價租入市區單位,改成合法劏房後以較低租金租予合資格家庭。他認為此舉可讓在附近地區工作的劏房戶,以較低租金住在原區,比政府目前在郊區增建公屋讓劏房戶上樓的做法,更切合劏房戶需要。
借貸付按金首期
姚松炎又說,部分劏房戶被大幅加租時,因未能籌措過萬元上期和按金,而放棄覓較便宜的單位,建議政府可設短期免息貸款,使劏房戶找單位時能更靈活。他說,美國曾針對劏房區域,由政府研究及提供增加當地居民收入的協助,有家庭在政府針對幫助後收入倍升,亦是助他們脫離劏房的方法。
胡志偉:反映長者加快上樓結果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成員胡志偉稱,單身長者近年上公屋速度頗快,不少個案兩年多便能上樓,調查顯示劏房住戶主要群組是25至44歲(38.6%),客觀反映了房署政策向長者傾斜後劏房市場的自然反應。他指過去幾年租盤供應不足,加上市區重建,令可供租住的單位減少,建議可以提供釐印費誘因,鼓勵業主與租客間考慮訂立較長年期的租約。
統計處報告指受訪劏房住戶去年月入中位數約1.18萬元,但調查顯示只有48.9%劏房住戶有申請公屋。胡志偉質疑申請比例比預期低,要了解原因,因公屋一向被視為劏房住戶的主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