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九龍城在1990年代前象徵「機場」和「飛機」,承載上一代的飛行夢。不過自機場搬到赤P角,九龍城的社區樓宇高度不再受限,迎來的是一幢幢新式高級住宅和「牙籤樓」。區內租金不斷推高、面貌逐步改變,新一代又會否了解自己社區的輝煌過去?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策劃「一架飛機─九龍城社區藝術故事展」,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帶領兩代人穿梭九龍城大街小巷,回顧和重新認識該區。
「社區藝術與畫廊、藝術館中的作品並非同一性質,我們要考慮到社區藝術的對象是街坊和一些外來人士,因此藝術作品不應該過於宏偉,而是從簡單出發。」學生策展人、導賞員Fato說。社區藝術作品因為與區內文化有關聯,所以藝術家創作前會深入區內,了解區內歷史文化、居民生活,才開始創作,令作品聯繫社區。
隱蔽的作品 引人發掘細微事
「九龍城創意活化學習網絡」由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主辦,推動學生透過創意形式關心社區發展。計劃分4階段,「一架飛機─九龍城社區藝術故事展」為第三階段,活動包括「多角度導賞團」、「社區行動」工作坊、社區藝術活動等,展覽至8月5日結束,導賞團則至8月9日。故事展不少作品放於相當隱蔽的地方。Fato說,隱蔽不單是想免於「被拆卸」,更重要是想居民「尋寶」,「社區藝術希望讓更多人發掘社區中細微的事物」,作品愈隱蔽愈能吸引該區居民投入,留意和細味社區細節。
「捕捉彩虹」諷高樓損風景線
其中一件作品《天空地圖》透過在高樓大廈附近製作路牌,諷刺九龍城樓宇建設「愈起愈高」。藝術家謝斐表示,因為機場搬遷,九龍城近年的建築物多沒有高度限制,不少發展商看準商機,興建「牙籤樓」賺取利潤,表面上提升了該區經濟價值,實際推高樓價。因此,謝斐創作的路牌包含了相關意象,如其中一個路牌畫上一個人被外星船吸走,另一個則畫一個人站在83米高的頂樓捕捉彩虹,諷刺樓宇高度破壞九龍城獨特的風景線。
此外,亦有藝術家以「貼街招尋人」的方式創作裝置作品《尋云啟示》。創作者吳碩軒也邀請長者街坊口述九龍城往日故事,將故事錄下,並把錄音置於小木箱內製成聲音裝置作品。此作品掛在水管道上,市民沿途可聽到這些舊日故事,回憶九龍城的點滴。
洗走舊有社區特色,還是重建特色,仍是不少人的心中疑團。Fato和另一導賞員Haze帶領校記到荒廢多年、昔日通往啟德客運大樓的斷橋時唏噓地說:「這一代香港人只認識赤P角機場,根本不知道舊啟德機場。」啟德機場於1998年關閉後,人們再不能於九龍城看到飛機低飛的景象。二人希望新一代觀眾透過故事展認識自己身處的社區,同時讓上一代人回顧九龍城的舊日生活。
Fato與Haze表示,社區藝術的其中一個難題是「清拆」,政府審批過程漫長又多關卡,變相藝術品要得到批准,其實「等同不能做」。因此,這次故事展中大部分藝術品都是非法擺放,只要當局發現就會清拆。藝術展至今已有不少藝術品被移除,有大型的畫作,也有小型模型,但兩人指藝術家在創作期間已有作品會「被拆卸」的心理準備,不會感到可惜,仍堅持展出是希望測試「社區的可能性」,如藝術品在當區引發什麼影響、居民的反應等。
【文字經編輯刪節】
■校記感想
李婷欣(廖寶珊紀念書院,中五)
社會注重經濟發展時,也不應抹殺社區獨有的人情味和回憶。
劉曉露(廖寶珊紀念書院,中五)
(訪問)改變我對九龍城的印象,市區重建除了應關注社區發展,也應保持其文化傳統。
陳雪燕(德貞女子中學,中四)
透過導賞員講解和社區藝術,明白市區重建雖好,亦不能破壞社區原有文化。
■傳天手記
藝術家用作品挽回逐漸失去的九龍城故事,不少人對自己身處的社區有感情,故否定市區重建,不忍地方特色和回憶被奪去。這次訪問讓我們反思:社會需要進步,但該如何平衡社區面貌和經濟發展? —傳媒teen使 楊喜盈
文:校記 余思澄、林倩怡、傳媒teen使 楊喜盈
圖:袁志敏、傳媒teen使 楊喜盈
文字整理:袁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