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夏天容易滋生蚊蟲,尤其上月初確診今年首宗本地登革熱個案,須提高防蚊意識。食環署昨日公布6月全港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整體指數11.7%,與去年同期相同,但比5月份的7.7%為高,反映白紋伊蚊在社區滋生情G普遍。其中8個地區的指數高於20%警戒水平,以深水灣及淺水灣的蚊患最嚴重,區內的淺水灣道、深水灣道、壽臣山道及壽山村道均是黑點。 全港8地區指數高於警戒水平 食環署定期調查全港白紋伊蚊滋生情G,上月44個監察地區中,有8個地區的指數高於20%警戒水平,反映該些地區內超過兩成地方有白紋伊蚊滋生。深水灣及淺水灣的蚊患指數達24.1%,雖比去年同期的32.1%低,但仍冠絕全港。其次是尖沙嘴,指數為23.2%,區內九龍公園及京士柏山道較多蚊。跑馬地、大埔、馬鞍山及上水的指數亦超過22%。 另外,各主要口岸6月份指數微升至2.4%,代表白紋伊蚊滋生情G不普遍。 食環署:已啟動跨部門滅蚊應變機制 食環署發言人稱,登革熱在鄰近地區一直活躍,白紋伊蚊是傳播登革熱的病媒,時值雨季有利蚊蟲滋生,必須保持警覺。當局已在上述地區啟動跨部門滅蚊應變機制。除每周定期滅蚊外,食環署會在指數達警戒水平地區,加強清除公眾地方的潛在蚊子滋生地,在適當情G下於積水內施放殺孑孓劑。若有需要,會根據相關條例採取檢控行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