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石屎森林之間的窄巷,潛藏了不少舊香港的手藝文化。現年81歲的楊權伯伯,早於1960年代於深水鶞澈嶉捅}設補鞋檔,鐵皮檔下以一雙巧手縫補過無數手袋、皮鞋,甚至有家住東涌的老顧客遠道而至。有團體擔心,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的活化後巷計劃未來會進一步擴展,冀當局不要只顧清理巷道,而影響一直依賴窄巷為生的販檔生計。 不足20呎檔 補鞋50年 「權記補鞋」位於深水鶧繲延騠P桂林街交界,對比大街上喧鬧的二手電器排檔,鑽進了後巷的鞋檔顯得格外隱蔽,惟前來尋找楊伯的街坊與老顧客仍然是絡繹不絕。 楊伯自十來歲起,在內地跟蚇丳倌Ёy鞋,沒料到成了一世的手藝,並在60年代起輾轉由澳門隻身來港;「當時鰣輕靾|目無親,無氣力又無墨水。剛好有人頂讓鞋檔,才不用集癒v,自此一直依靠不足20平方呎的鐵皮檔為生,早期更睡在檔口,直至70年代才搬到區內板間房居住。 補鞋檔內工具齊全,不但有錘、刀、銼、鑿及一部古舊的「勝家」衣車,最重要還是楊伯一雙巧手,針起針落般,不消一會便將一對厚厚的皮鞋縫好,收費每對30至100元不等,足夠他應付日常生活與每月1700元房租。 楊伯見證深水鶞韖b世紀的發展,現代人甚少修補舊物,故檔口營業時間由當初「朝9晚5」改為「朝9朝11」營業,至今年5月更未必再續牌經營。 怕隨便安置交貴租 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活化後巷,並計劃以九龍東作為試點;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尷F擔心,活化後巷影響楊伯這類鞋匠及販檔的生計。吳指出,以楊伯的鞋檔為例,「固定攤位小販牌照」(靠牆攤檔)每年7000元,若當局隨便安置他們,終會因不敵貴租結業。楊伯與另外17名長者的故事,輯錄在社協新書《活著》,相關攝影展會於深水鶠uSoco269」展館舉行至下月29日,而3月14日亦由公公婆婆在場當「真人圖書館」,細說他們的人生歷史。 明報記者 錢瑋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