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立法阻嚇,普遍被認為有效從源頭減少垃圾。政府立法實施「膠袋稅」和「建築廢物處置收費」多年,成效如何?從中可見立法有何局限?
膠袋徵費 成效漸減
政府2009年7月根據《產品環保責任條例》推出「塑膠購物袋環保徵費計劃」,指定商店每個膠袋強制徵費5毫。徵費計劃實施首年,濫用膠袋數量大幅減少90%。港人用環保袋購物的習慣及意識提升。但數據顯示近年成效逐漸消失,令人憂慮市民是否已習慣付5毫買膠袋,不再計較徵費。海外經驗也顯示,徵費實施後數年膠袋使用量便會回升,例如愛爾蘭及台灣。愛爾蘭於是在推行購物膠袋徵費5年後加費。
與自由行旅客有關?
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k稱據她觀察,膠袋派發量上升是近年大批自由行旅客來港購物,卻無自備環保袋習慣有關。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及教育部總管劉祉鋒建議,環保署可就膠袋派發量上升做調查,若發現膠袋使用量上升,可考慮增加膠袋費,令市民慎用膠袋;若發現是內地旅客來港購物用膠袋導致,本港有關部門可與內地教育及旅遊部門交流,宣傳來港購物應使用環保袋。
今年擴大徵費至全港零售店
目前膠袋徵費計劃主要規管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涉及約3500間登記零售店,佔全港零售機構約5%。2014年3月,立法會通過擴大膠袋徵費至整個零售業界約6萬零售店,2015年4月1日生效。屆時所有零售店派每個膠袋都要徵費5毫,否則屬違法;但徵費收入由店舖保管,不用上繳政府,節省行政手續。
建築廢物處置收費
香港2005年起實施「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鼓勵建造業從源頭茪漺蹓o及分類處置。建造工程一般會扔棄不同性質的物料,其中大部分為可重用的惰性物料包括泥、沙、混凝土、瀝青、磚、瓦等。政府鼓勵工程承辦商在工地篩選並把可重用的物料運往填料庫,供日後在適當工程重用。其他建築廢物就會被運往堆填區棄置。近年,每日約5萬噸建築廢料中約4.8萬噸被送到填料庫,最終由政府「貼錢」運往內地台山填海,其餘約3350噸則送到堆填區,佔每日總廢物接收量的25%。
◆問題1﹕執法不力?
2013年,環保署接獲近3000宗非法傾倒建築廢物及其他廢物投訴,惟檢控數字僅173宗。有區議員批評環保署及食環署執法不力,又質疑食環署以公帑補貼回收及裝修公司「倒垃圾」,促請署方在垃圾站裝閉路電視,加強執法。環境局長黃錦星稱,個別不守法的建築及裝修工程承辦商在市區樓宇旁或路邊非法棄置建築廢物的行為,環保署在蒐集到足夠證據時,會以傳票方式檢控違例者。
◆問題2﹕收費過低?
現時,建築廢料徵費每公噸由27至125港元不等,視乎類型及運往哪種處置設施。英國建築廢料的堆填稅(landfill tax)由2003年每噸14鎊(約170港元)增至現時80鎊(約950港元),建築業界把建材循環再用(如混凝土可打碎再造水泥)的誘因即激增,棄置於堆填區的建材可以大減。浸會大學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黃煥忠教授指出,本港建材廢物徵費太低「阻嚇力不足」,認為徵費達每噸400至500元水平,業界才會研究循環方案。環境局正檢討建築廢物處置收費的成效和不同的配套措施。環境局長黃錦星曾說不排除調高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