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社會系教授范雲1990年時是台大學生會主席,是「野百合學運」輪值總指揮之一,亦有份代表學生與時任總統李登輝對話。現時,范雲主要研究社會運動,她提到政治學理論中的「政治機會」,即在領導層分裂時,弱勢的一方會與群眾運動合作,以取得新的權力高點。 「野百合學運」時,李登輝權力並不穩固,國民黨領導權首次交到「本省人」手中,但幾名「外省人」元老如郝柏村等勢力很大,回應學運訴求對李登輝鞏固權力有利,「這不是他良心發現,是權力本身就這樣」。相似地,去年「太陽花」反服貿運動正值總統馬英九和立法院長王金平不和,被開除黨籍的王金平到立法院接觸學生,贏取較高民望。 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邱毓斌稱,他曾建議香港佔領運動也利用上層的矛盾,例如發動當年不支持梁振英做特首的人,但始終由北京到香港是鐵板一塊,佔領運動的政治機會遠遠不如「野百合」和「太陽花」。 但是中研院研究員吳介民稱,政治機會只是學運成功條件之一,並非是全部。例如八九民運時,總書記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接見學生,「如果趙紫陽背後的力量足夠可以跟保守派抗衡的話,這個機會就大很多,可是如果他已經失去權力了,那他這個表態只是對歷史作一個交代而已」。范雲也指出,威權體制本身是一個黑盒子,社運參與者很多時候並不知道是否存在上層矛盾這個「施力點」,這時就需要將自己的聲音發到最大,自己創造政治機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