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非筆墨所能形容〉一文曾提及普遍學生詞彙貧乏,慣以通訊軟件交流,行文喜以表情符號、程式預設圖案、物象等代替完整文字表述。若果他們純為便捷,偶以符號或圖案作簡短應對,無可厚非;可是一旦積習難改,動輒以表情符號或單字短語回應,很容易降低語文能力,也令語文失去表述複雜意念的功能。「符號」與「文字」真的是天生的敵人嗎?筆者與大家分享一則千古傳誦的「符號文」。 這篇「符號文」的作者叫朱淑真,她是宋代女詞人。據說她創作了一篇「符號文」贈予心儀對象(一說為寫給她的丈夫),後世稱此文為「圈圈詞」或「圈兒詞」。雖然不知道他是否明白「圈圈詞」的深意,但作品傳到清代,舉人梁紹壬巧妙地將「圈圈詞」還原為絕美情詩,為後世人們儲寶。 其實「符號」與「文字」本質並不相違,皆為人類表意的憑藉。不過,我們必須以鍛煉取材構思、遣詞造句為根本,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到文字的功用,人類的文明才能持續向前。 文:語文工作者揚日
|
|
|